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授课教案

小学3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篇】


1、小学3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篇】


【篇1】小学3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其爱护树木,保护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   
2、学会生词,理解字词,读懂古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古诗的意韵   
4、掌握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灯片,与诗歌相协调的音乐带1盒   教学过程:   
1、习旧引新,激发兴趣。   同学们,背得很好,今天我们再来学1首《咏柳》(板书)   
2、解题知人,感受美   出示灯片,观察图画,说说画了什么?   解题:诗人贺知章也和同学们1样喜爱春天的柳树,他用诗歌赞美了柳树(介绍作者)   
3、逐句解释,理解美   
1、范读全诗   
2、学生试读,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地方   
3、师生释词   
4、析句   第
1、2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分别表现了整棵树与树枝的什么特点?诗人看到这么细嫩的柳叶,是怎么想的?把“3月春风”比作什么?   
5、请学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4、赏境诵读,抒发美。   
1、教师诵读,配上音乐。   
2、师启发:在诗人笔下,柳树是多么美妙,请同学们带着喜爱柳树,热爱春天的感情去朗读古读,在读中体会美。   
5、小结学法   
6、布置作业:   (1)抄古诗试背   (2)选择学校中1种植物试作诗1首   简评: 【篇2】小学3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可贵的沉默》是人教版6年制小学课标实验教材第6册第5单元中的课文,这是1篇精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词语、句子。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2、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1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3个维度的统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情境教学法、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营造情境,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3、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表演导入——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表演唱《表情歌》,体验情绪的变化:快乐——着急――兴奋――难过——幸福,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孩子们的情绪变化。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1个什么样的景象。”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3个方面:   热闹——沉默——热闹   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2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沉默前的热闹是爸爸妈妈给他们过生日,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这里我设计了“点数”的情境:“谁的爸爸妈妈给你过了生日?有的请举手。”同学们纷纷举手。我接着煽情:“我要点数了。1,2,3……10。哇这么多,第1组10个,第2组11,12……21个,……那么第4组呢?”同学们兴奋极了,手举的高高的,生怕少数了自己,仿佛自己就是课文中的主人公。接着我又问,那么又有谁知道爸妈的生日呢?只有
3、5个同学举手。其他同学低下了头。在沉默中孩子们知错了,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思考;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想办法弥补。而沉默后的热闹是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懂得了不仅要感受父母的爱,更重要的是回报父母的爱,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在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同学们的情感得到了抒发,文章的主题也得到了升华。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演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道理。   (2)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3)像获得赦免1样,那1双躲闪的目光又从4面8方慢慢地回来了。   (4)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1样了。   (5)这1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欢快、高兴、得意的语调读孩子们兴奋地感受父母的爱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语气读孩子们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孩子们回报父母的爱的自然段。   总结全文后,进入教学环节的第4部分——拓展延伸   首先,我推荐孩子们阅读《游子吟》及《弟子规》中《孝感动帝》、《黄香温席》等故事,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   新课改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1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知道回报父母的爱,对关心他的人怀有1颗感恩的心,我又布置了小作文《妈妈的爱》。   
4、说板书 【篇3】小学3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说教材   《荷花》是1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这篇精读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1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1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1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文章的字数不多,却把满池荷花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这是1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题材,也是指导学生朗读和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想象能力的好教材。这节课我力图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2、说教学目标   本组课文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图文结合,理解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根据拟定的学习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教学难点是:理解“把眼前的1池荷花看作1大幅活的画……”等语句。   
3、说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图文对照法;本文利用课文插图和《荷花》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想象。   
2、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感觉如临其境,易于理解。   
3、以读代讲法。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4、说教学过程   我是紧扣“美”字进行设计的:   (1)创设情境,感知美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1半”,我在设计《荷花》1课导入时,选用了猜迷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出示荷花图,让学生欣赏后用词语描绘看到的荷花。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被激发,情绪1下子被调动起来,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师生交流后揭题板书。   (2)自主探究,寻找美   本文语言优美,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初读课文,谈读后的感受,使学生整体感知荷花的美。然后再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荷花美的句子画下来,反复诵读,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读后的感受。   (3)汇报交流,体验美   学生通过上述两个环节,对文章的内容已经有了1定的了解,同时也定会产生1些疑惑。在学生汇报交流具体描写荷花美的句子时,教师可随机出示图片或视频,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句子,在读中理解、感悟。通过此环节,学生更进1步体会到了荷花的美,然后有滋有味地读出美,使教学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如在教学描写荷叶的句子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荷叶特点的词语“挨挨挤挤”,通过看图理解,有感情朗读,想象1池荷叶长势之美,并教给学生图文结合理解课文这1学习方法。而“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1句紧紧抓住“冒”字进行引导。让学生想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是什么样子呢?谁来演1演?“冒”字用得好在哪里?紧接着又抓住“冒”字,通过多种形式练习有感情朗读。   又如,教学描写荷花3种姿态的句子时可分3步走:   (1)让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   (2)图文对照,让学生感受荷花的美;   (3)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读出它的美?”   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比读、评读、表演读。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第2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感受了、体会了、读出了荷花的美后,教师还准备了贴画,要求他们在黑板上贴出荷花的美。   (4)含情诵读,释放美   在第2段体验美的基础上,第
3、4段使美感进1步深化。教师深情引读:这么多的白荷花,1朵有1朵的姿势。学生饱含激情,接读第3段。然后,让学生想象,除了文中写到的3种姿势,荷花还会有哪些姿态?在理解“1大幅活的画”时,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像1下,活的画是什么样的?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体会了1池荷花的动态美,并在表达中抒发了美,释放了美。   以此为契机,教师配乐范读第4段,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仿佛看到的画面,接下来课件展示动画,让学生想象说1说,似乎听见蜻蜓和小鱼对“我”说了什么话,还有哪些动物会来和“我”交谈,可能告诉“我”1些什么?1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思维将又1次被激活。这时,再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朗读这部分,学生感觉自己仿佛真的成了荷花,并为自己的美所陶醉。   (5)整体回顾,欣赏美   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欣赏优美的画面,尝试自己介绍荷花的美。   (6)拓展延伸,深化美   在这1环节,教师告诉学生,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赞美荷花的诗篇,接着,伴随1首优美的民族音乐,教师出示宋代诗人杨万里的配图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深情朗诵。之后,教师用课件展示满池荷花,让学生面对大自然描绘的美丽画卷,说出此时最想说的话。通过这1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从欣赏、感受荷花的美,延伸到对大自然的热爱,让学生的感情进1步得到升华。   
5、课外练习   
1、看课外书或上网查找有关荷花的古诗。   
2、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啊!我也要写写自己喜欢的花。   
6、板书设计   板书是微型的教案,我的板书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的贴画和1个“美”字组成,让荷花的美再现在学生面前。



2、人教版3年级上册语文授课教案


教学工作1般包括5个基本环节1备课、上尺历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成绩测评。备课是起始环节,是教学全过程的基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3年级上册语文授课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人教版3年级上册语文授课教案1 《小虾》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认识本课生字、词语,体会作者对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
2、能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体会如何把文章写具体。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细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1种小动物,写1段话,在全班交流。 画虾——说虾——论虾——爱虾 教学准备:准备有关虾的资料,学生熟读课文,处学业本课的生字、词。 第1课时
1、课时目标:
1、初步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2、导入新课: 我了解到同学们都特别喜欢小动物,你能不能把你喜欢的的小动物给大家介绍1下呢?(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1个小动物——小虾,你们想了解小虾吗?那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1起看看书中是如何介绍这位新朋友的?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自由读文,并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
2、检测生字、词。(老师在文中选词,学生读……)
3、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
4、你觉得小虾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小虾很——(有趣)(脾气不好)? 指导朗读:有的稍带点灰黑色,…… 根据学生回答的顺序来学习: 小虾真有趣:从哪感受到小虾真有趣的?(吃东西时的动作、吃饱了时候的神态、动作……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小虾脾气不好:从哪感受到小虾脾不好的?(生气时、搏斗时的动作、神态……) 再读课文:小组交流:
1、小虾仁是什么样子的? 才长大的小虾:通体透明 千年虾:灰黑、长青苔
2、感悟作者的喜爱之情。 引导学生读第3自然段:
1、打出中心句。
2、是如何1句1句写具体的? 吃食有趣,非常小心 脾气不好,打架凶猛
3、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写1段话,把话力求写具体。
3、作业: 要求学生画虾。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进1步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学习如何把小动物写具体。 导学过程:
1、你觉得小虾有趣吗?那么小作者是如何把小虾写得这样有趣呢? 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小动物,并进行描写。(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描写小动物的写法) 以文章为例,让学生进行学习。 第1部分:1——2写“我”家葡萄架下有1口水缸,“我”捉到了1些小虾养在里面。 第2部分:3——4写作者对小虾的细心照顾,它很有趣,但脾气不好。 第3部分:5——6作者发现小虾1天天的变了,体现了作者对小虾仁的喜爱之情。 学生总结如何写好小动物。结合语文天地的笔下生花,进行练习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朗读课文。
2、作业: 语文天地D
2、D
3、D4。 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人教版3年级上册语文授课教案2 《3袋麦子》
1、读
1、谈话导人,揭示课题。
2、轻声自由陵梁搜读课文,要求: (1)画出文中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自学。 (2)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3、指名分节读课文,边读边交流字词的自学情况。
4、自读。要求读得流利而有感情。
5、赛1赛,看谁读得。
2、比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描述3个小动物不同处理方法的句子和土地爷爷对小动物们的不同态度的句子,进行比较。
1、比1比,3个小动物收到土地爷爷的麦子渣敏以后,分别觉得这是怎样的麦子,又是怎么想的? (小猪只看到麦子的颜色“黄灿灿”,他想到了吃;小牛只看到麦子的颗粒很“饱满”,他想“保存起来慢慢吃”;小猴觉得这是“上等的麦种”,想到了“种”)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小猴想得全面、长远,我又设计了3个问题:
1、怎样的麦子是“上等的麦种”?(颜色黄灿灿,颗粒很饱满等)
2、小猴能看出这是“上等的麦种”,说明了什么?(a、看得很仔细,比小猪、小牛全面;b、有丰富的劳动经验)
3、小猴看出这是“上等的麦种”,他会怎么想呢?(从中体会小猴能认真动脑,考虑问题周到、长远)
2、比1比,3个小动物对待麦子的处理方法有什么不同? (小猪迅速做成食品“吃光”了;小牛把麦子好好地“保存”起来,“慢慢吃”,1年才吃了1半;小猴把麦子“全种下了地”,经过辛勤的劳动,获得了大丰收) 通过比较,不仅3个小动物的做法清清楚楚,孰优孰劣也1目了然。
3、比1比,土地爷爷对待3个小动物的做法分别是什么态度? (扣住“哈哈大笑”、“夸奖”、“兴奋”3个词,体会土地爷爷对待3个小动物的做法1个比1个满意)
3、演 在充分理解、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采用表演这1教学方法,既是对课文语言文字的重新整合、加工,又是有创意的运用表达。具体做法是: 第1步: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定好角色,认真熟悉课文,谈谈自己打算怎样来表演。教师指导:要注意小动物和土地爷爷当时的语言、表情,有些台词和动作要展开想像,自己设计。表演时,要进入角色,演出每个小动物的个性。 第2步:表演。先小组内演练,教师巡回指导,再选几组好的上台表演。 第3步:评价。师生共同点评。要求从表情、动作、台词、配合等方面作出综合评价,选出“小组”和“演员”。
4、议 此时,学生对课文已透彻理解,引导学生感悟3个小动物的个性已是水到渠成了。
1、思考:在3个小动物中,你最喜欢谁?请说出理由。
2、同桌2人说说议议:
3、班内交流; 开始,大家只看到小猴的优点。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看到3个小动物各有所长,都很惹人喜欢。小猪:憨厚可爱,性格率直,而且是个出色的点心师(能做各种各样的食品)。小牛:勤劳节俭,做事有打算,还是个很好的保管员(经常把麦子搬出去透风、晒太阳)。小猴:聪明能干,观察仔细,爱动脑筋。至此,3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形象已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4、拓展延伸。 议1议,如果土地爷爷给你1袋麦子,你会怎么处理? 人教版3年级上册语文授课教案3 《剪枝的学问》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录音,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谈话,谁看过别人培养花草树木?
2、他们是不是经常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
3、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4、揭示课题29剪枝的学问
2、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的,不理解的生字。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剪枝远近闻名疯长挥舞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疯长远近闻名挥舞养分吸收营养 (2)指名读1读 (3)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领会部分词语的意思。 (4)指导书写生字:嚓疯靠注意间架结构难写的生字。
3、自由轻声读课文。
4、指名读课文,相机指点。
3、学习课文
1、学习第5节,出示“减少是为了增加,还真是这么个道理。” “我”认为什么里面还真有道理? “减少”是为了“增加”是从哪个事情中得知的? 齐读第5节
2、学习
1、2节 (1)“我”是不是1开始就这样认为? (2)什么原因使我不解? (3)自由读1读
1、2节 (4)读了射1段,你知道了什么? 王大伯是种桃能手,从哪里可以看出? 王大伯剪得多,从哪里可以看出? 剪掉这么多的枝条,我非常不理解,我是怎样问王大伯的?这两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我的不解之情?指导朗读。 (5)指导朗读
1、2两节。
4、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熟课文 第2课时
1、听写生字
2、学习课文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导读 (2)从王大伯的说明中可以看出:他剪掉的是什么枝条?为什么剪掉它?他留下的是什么枝条?对留下的枝条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3)王大伯对不能结桃子的枝条“咔嚓咔嚓”地剪去,对能结桃子的枝条“抚摸”,“充满信心的说”,这是为什么? (4)我听了王大伯的解释,有什么表现? (5)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2、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读1读 (2)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3)指导朗读这几句。 (4)在桃园里和小伙伴们嬉戏的我盼望什么? (5)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3、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王大伯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4)那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读最后1句。 (5)看看下面的事件中是不是也隐含这样的道理? 兵不在多,而在精。 妈妈常劝我考试要丢下思想包袱,才能考好。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能1口吃成1个胖子。 小结:看来“减少”是为了“增加”。这里面还真有学问,要不然它怎么会运用到各个方面呢?所以,我们平常做事也要注意这个道理。 (6)齐读这1自然段。
3、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说说剪枝的学问是什么?
2、小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1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规律,更好地生活。
4、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人教版3年级上册语文授课教案4 《我的家在月亮上》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8个汉字,会正确书写8个汉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象的奇特有趣,积累与月亮有关的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象的奇特有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带、生字卡片、有关月亮的知识和童话故事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第1课时
1、谈话导入:
1、自由想象,如果有1天你的家搬到月亮上,你认为会是什么样子呢?
2、今天我们来学习发挥想象的1篇课文《我的家在月亮上》。 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把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句画出来。
2、小组内交流学习情况。
3、出示要求认识的8个字,找出与生字相连的词语读1读。
4、指名认读生字。
3、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再读课文,想1想:课文哪些地方你认为想象胆最有趣?为什么? 指名读出有关句子。
2、你知道“吴刚伐桂”“嫦娥奔月”这些传说吗?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他们的? 交流自己的看法。
3、课文中你明白了哪些与月亮有关的知识,找出相关的句子。
4、质疑问难,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4、品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当成作者,边读边想象。 第2课时
1、巩固复习: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
2、分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后评价。
2、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8个字,认真观察这8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书空练习,重点指导“庭、迅、敞”这3个较难的字。
3、利用组词造句记住生字。
4、练习写字,师巡视、评价。
3、发散思维:
1、读了这篇童话,你的感受是什么?谈1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知识?把搜集到的资料读给大家听听。
4、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月亮的古诗词,摘抄下来读1读。
3、你认为家在月亮上会是什么样子?写1写或画1画。 人教版3年级上册语文授课教案5 《 蚂蚁的救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会认的字8个,会写的字15个,会掌握的词语14个。
3、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从中感悟到做人就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要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4、帮助学生学习课文按顺序叙述的方法,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感悟到课文的主题,认识到做人应该遵循怎样的道德准则。 教学准备:演示稿(文字片、图片、录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会认的8个生字,会写的15个生字。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并掌握词语14个。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区分多音字的读音,把难写的字写规范。 教学过程:
1、解课题,学习新课
1、导语: 同学们,蚂蚁是1种体型极小的昆虫,然而就是这种小昆虫的相互救助之举,却给了作者以巨大的启迪。我想,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们会对小蚂蚁产生1种新的情感,会有更多的感悟。
2、板书课题,揭示课题 齐读题目,思考问题: (1)“救助”是什么意思? (2)“蚂蚁的救助”是什么意思?
3、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默读边想全文讲了1件什么事? (2)说1说课文大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请学生提出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
2、重点指导学生易读混,易写错的生字。
3、出示生字卡,检查学习情况。
4、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语句中读1读。
5、理解词语意思
6、小结: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生字的读音,写法,还要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读音。如“挣扎”与“挣到”都是在本课中出现的词语,但它们的读音却不1样。希望在课文的学习中,不仅能掌握字的读音,写法,还要进1步深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作用,积累下来加以运用。
3、再次读书,理清课文顺序。
1、指名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3、在书中画出不懂的地方。
4、小结:多有意思的1件事呀!读后你有什么想法,请你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和同学交流。
4、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从中感悟到做人就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要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3、帮助学生学习课文按顺序叙述的方法,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能够体验作者的情感,认识到做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小蚂蚁,收集有关蚂蚁的资料、故事。
2、演示文稿(小蚂蚁活动的视频)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昨天的课上,我们结识了1位可敬的动物朋友。我们了解了1个感人的故事,这就是——齐读课题“蚂蚁的救助”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读中感悟,体验情感
1、出示自学提示: (1)是什么事引起蚂蚁相互救助的? (2)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 (3)我在1旁又做了什么呢? (4)从这件事中,我受到什么启发? (5)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1)分组汇报自己自学后的想法。 (2)小组内解决不懂的问题。 (3)小组中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交流过程: 学习第1部分: (1)指名读:找出事情的起因。 (2)出示语句:我没有对它们实施救助,因为花盆中的水很快会渗下去,蚂蚁就可以着陆了。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这句话。 (4)提问:读读改写的句子,你明白了什么?书中为什么这样写?(强调原因) 学习第2部分: (1)当花盆水渗下去时,发生了什么情况,我怎么想的,准备怎么做? (2)按提示填空回答问题。 当时,我想,我准备。 (3)我为什么放弃救助蚂蚁的行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品味“意想不到”的意思。换1个词,意思不变。 (意料之外、出乎意料等) (4)体验这种情感再自由读第3自然段。 (5)读第4自然段,说说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 在谈救助过程时,品味词语、句子,体验作者情感。
1、区分“用力”与“奋力”两个词。 明确:“用力”与“奋力”都是使劲的意思,“奋力”比“用力”程度更深;从“奋力”1词,体会到什么:作者为了与第3自然段区分,避免了重复。
2、哪幅插图画出了这个情景?看图说说蚂蚁怎样救遇难的同伴?
3、画出描写获救蚂蚁被救出后的动作的词语,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4、我看到还在水中的蚂蚁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救助落难的蚂蚁的? 出示句子:我极其小心地用针尖挑开泥土,使这只小蚂蚁露了出来。
3、
4、
5、品味带点词语,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
6、蚂蚁被救出后,又有怎样的举动呢?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7、品味“立即、亲吻触抚、试图、衔、碰”等词语并想象它们当时想什么呢?说什么呢? (6)指名读第2部分,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说1说蚂蚁相互救助的过程。 学习第3部分: (1)指名读,作者看到蚂蚁的救助过程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 (2)这是1种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3、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作者写蚂蚁的救助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
2、归纳板书 蚂蚁的救助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用力互相关爱 奋力互相帮助 继续衔舍身相救
3、总结: 小蚂蚁虽然弱小,然而在同伴遇到危险时,它们奋力相揪,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1切,面对它们,我们怎能不升腾起敬重之情呢?从它们身上,我们也得到了启示,那就是——(看板书总结)。
4、请你对小蚂蚁说1句话。赞美它的品质、精神或谈自己的感受。




3、小学3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4、哪里有人教版小学3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要是在网上找的话,推荐你去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网站上看看~


我1般都去那看教案和课件。



5、小学3年级语文《池上》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6、2020年3年级语文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精选范文合集


童年是1幅画,画里有我们5彩的生活;童年是1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1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以下是我整理的3年级语文童年的水墨画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3年级语文童年的水墨画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1首儿童诗。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朗读诗歌
1、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说说你知道那些儿童诗。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1两句。
2、朗读课文,能把诗歌流畅的朗读下来。
2、比较朗读,理解诗歌
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想》是1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1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1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1、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
2、说说《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 ◇在街头看书 ◇在溪边钓鱼 ◇在江上游泳
3、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愿望和场景
3、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1、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那1个最令你神往?
2、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1个怎样的情景? ◇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3、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1下握哪,“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 ◇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 ◇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 ……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指导学习《童年水墨画》 (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1、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
2、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
3、在江面上打水仗。 …… (2)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4、诵读诗歌,感悟语言
1、自由诵读诗歌,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 (1)“牵着万缕阳光,/悠猜皮野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2)“忽然扑腾1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3)“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
2、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 (1)很有韵味。 (2)语言中有图画。 ……
3、朗读或背诵这些诗句。
5、作业
1、选择背诵诗歌。
2、写1首儿童诗。 3年级语文童年的水墨画教案范文2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墨、染、竿、碎、爽、浪”等10个生字,会读本课的“墨、爽、溅”等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背诵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1首儿童诗。 学习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穗喊准备摘录本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1、激趣导入
1、播放《童年》歌曲。学生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述)
2、导:对呀!童年是1幅画,画里有我们5彩的生活;童年是1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1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首优美的儿童诗《童年的水墨画》。板书课题:《童年的水墨画》
2、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幻灯片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写会“墨、染、竿、碎、爽、浪”等10个生字,读准“墨、爽、溅”等5个生字字音。
2、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1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3、指名读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幻灯片出示)
1、街头阅读
2、溪边钓鱼
3、江上戏水 ……
3、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
4、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5、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1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3、感受诗意,学习借鉴
1、读了《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感觉作者写的真是1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1个个镜头。)
2、师:如果溪边是1幅画的话,不知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畅谈)
3、播放音乐,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描写的场景
4、诵读诗歌,感悟语言
1、自由诵读诗歌,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幻灯片出示)教师重点指导的句子。 (1)“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1样平静。” (2)“忽然扑腾1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3)“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
2、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 (1)很有韵味。 (2)语言中有图画。 ……
3、再次跟随音乐朗读或背诵这些诗句。
4、优美的诗句仿佛把我们也带进了1幅幅童年的画里,老师收集了1些童年生活的图片,请同学欣赏1下,同时也请你回顾1下你童年生活的片段。(多媒体出示图片)现在和同学交流你童年时的1个片段,然后请用你灵巧的小手把它画出来。
5、生动笔画画,教师巡视。
6、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5、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童年的生活是1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再1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6、作业
1、背诵诗歌。
2、有兴趣的,可以试着写1首儿童诗。 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街头阅读 童年快乐溪边钓鱼 江上游泳 3年级语文童年的水墨画教案范文3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1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续编诗歌的第4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1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续编诗歌的第4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1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1幅画,画里有我们5彩的生活,童年是1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回忆童年趣事激发学生对童年诗歌的兴趣,调动课堂积极性。】 (1)生书空和老师1起板书课题。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1节。师随机正音。 预设点: (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读句子,于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破最后形成的小石块。形近字:翠、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知晓汉字的意义来识记生字。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宽学生知识宽度。】
3、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2.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3.指导书写“碎”。提示最后1笔出头,但不要写到从字上。 指导书写“爽”。注意笔顺,长横要像房顶1样盖住下面部分。 第2课时
1、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师导入: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1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1起读1读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2、整体感知: 本课包括3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看到这3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1起来看1看。
3、学习《溪边》 1.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个别读。 3.默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那些不懂的?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得?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1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1读,思考1下。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1只红蜻蜓”知道1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1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1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1句话。 预设2:生:老师,我不明白“溪水给人影染绿了”这句话。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1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1读,思考1下。 生:默读、思考 生:老师,我从“溪水像绿玉带1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 生:“染”字。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生: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1样,特别神奇!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深的景色?个别生读。 师: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从“钓竿上立着1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5.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1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自由读、个别读。 6.师范读: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 思考1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 师总结: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
4、学习《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 思考《江上》是写什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设计意图:巩固诗歌的学习方法,发现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交流: 师:《江上》是写什么? 生:游泳 生:戏水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更好? 生(异口同声):戏水!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写儿童的。 生:都写童年的快乐的。 生: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是写了儿童的戏水的情景。 师:如果说《溪边》是1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1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想象1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4.感情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5、学习《林中》 5.总结学法:刚才大家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小节?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法读懂。 6.请大家利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7.交流:文中有两个斗笠“小蘑菇钻出泥土戴1顶斗笠,”和“只见松林里1个个斗笠像蘑菇1样。”,意思1样吗? 生畅所欲言:第1个斗笠指“蘑菇”,第2个斗笠指“儿童” 8.小蘑菇和儿童有什么相似之处呢?都戴着斗笠,很卡爱。除了可爱,还能读出什么呢?儿童的欢乐。在哪里能读出来? 9.谁给大家读1读,读出儿童的可爱和欢乐。齐读并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1幅画面?
5、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断,你的童年生活1定更有趣味。说说童年生活的还可能发生在哪些地方? 2.续编诗歌的第4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设计意图:争当小诗人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学生学习写诗。】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播。
6、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1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 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板书设计: 溪边 18.童年的水墨画江上 林中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