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席慕容的《乡愁》这首诗的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和小结语是什么?

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



1、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bennyrobinson 月是故乡明公开课 文本学习目标: l 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l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l 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导入: (课间播放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 (上课前3分钟)上课!(起立、问好)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我们再来欣赏1首诗歌朗诵。 (播放诗歌朗诵《乡愁》) 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 ?这让我们想起了 ?诗歌是 ?谁能告诉我它们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很好,思乡之情。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请大家先看课本前面的目录,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文本。(学生查阅,有的说是《我心归去》有的说是《乡土情结》《月是故乡明》……)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是《月是故乡明》。 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

1、 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 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3、 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李白的《静夜思》 “长安1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席慕容的《乡愁》这首诗的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和小结语是什么?



2、席慕容的《乡愁》这首诗的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和小结语是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 感悟诗的主题,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 : 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过程 :1〖导入 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1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1人。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1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 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1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两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2〖作者介绍〗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2十余年。2十年的生活积淀,2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3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朗读欣赏〗

1、FLASH音乐欣赏, 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2、学生点击朗读欣赏,感悟练习,然后教师点名朗诵 .〖小组讨论〗

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1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明确: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4个时间序词,代表了4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4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1生。

2、4个时间序词,代表哪4个人生阶段?4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 ——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 ——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 —— 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1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1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1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1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1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1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4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4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朗读感悟〗齐读,感悟乡愁主题. 4 学习席慕容的《乡愁》〖朗读欣赏〗

1、FLASH音乐欣赏, 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2、学生点击朗读欣赏,感悟练习,然后教师点名朗诵 .〖小组讨论〗这首诗共3节7行,非常短小,但却别出心裁,诗意隽永。把乡愁写得缠绵悱恻,令人感叹不已,全诗共用了3个画面来表达乡愁,请你描绘1下这3个画面,并说说这3个画面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故乡月夜的笛声 ------寄寓月明之夜便会思乡

2、雾里的挥手别离 ------难回故乡的1种惆怅

3、没有年轮的树-------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朗读感悟〗齐读,感悟乡愁主题.

5、拓展迁移推荐作品欣赏: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乡愁4韵》,席慕容的《出塞》。

6、想象练习•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1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仿写:乡愁是 -------------- 幸福是--------------- 欢乐是--------------- 悲伤是--------------- 痛苦是--------------- 爱是----------------- (请参考)。

月是故乡明教案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3、月是故乡明教案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文本学习目标: l 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l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l 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导入: (课间播放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 (上课前3分钟)上课!(起立、问好)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我们再来欣赏1首诗歌朗诵。 (播放诗歌朗诵《乡愁》) 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 ?这让我们想起了 ?诗歌是 ?谁能告诉我它们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很好,思乡之情。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请大家先看课本前面的目录,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文本。(学生查阅,有的说是《我心归去》有的说是《乡土情结》《月是故乡明》……)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是《月是故乡明》。 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

1、 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 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3、 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李白的《静夜思》 “长安1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同学们,诗文鉴赏有3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季羡林是1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1下: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辞掉剑桥大学的约聘,毅然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金会”成立。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分男生、女生部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志) 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 浩渺 篝火 旖旎 绝伦 惆怅 耄耋 嚼烂 慨然 恍然大悟 离乡背井 (学生认读) 现在,我们1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 (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个人) 我也找了两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 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________的瑞士莱芒湖上,在________的非洲大沙漠中,在________的大海中,在________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 ________的,我都异常喜欢。 此地既然有___,有___ ,有___ ,有___ ,有___,每逢望夜,1轮当空,月光闪耀于_____之上,上下___ ,______,而且______, ______,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这么好的段落大家应该记住,现在,我们试着不看课本,1起来读1下。 (学生齐读) 跟生字词语1样,希望同学们课后还要再复习巩固,不妨把它背下来。 同学们,朗读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但要真正解读1篇文章,我们还必须深入分析,学会质疑,学会鉴赏。同学们请结合背景资料,(提前印发《季羡林的故乡情》)默读课文,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你认为好的(或不好)的地方找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质疑,学生自主解答)(教师穿插点拨) 问题: 1。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学生甲回答:季老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 学生乙回答: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学生丁回答: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 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我们的理解,只是从文章本身出发来分析。我们的分析与季老的内心所想是否完全1致呢?就很难肯定了。所以,我有1个建议:季羡林老先生就在北大,大家可以写封信给季老,谈谈1个中学生对他的文章的理解。我相信,他1定会乐于解答的。当然了,更好的是拼搏3年,到北大与季老当面讨论。 2.他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生答:过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 3.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生答: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捡鸭蛋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3.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生答: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个同学的回答非常好。是啊,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1直说到世界上3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1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1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老师提问: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同学们齐读1下。 (倒数第2段) 故乡不是1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1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物抒情。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在《月是故乡明》中,这种事物就是——月亮!那我想问:这篇文章是1篇抒情散文,什么是它的抒情线索呢? 很好,是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解惑结束后,重申3个问题:对比、借物抒情、形散神不散。) 总结文本: 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充分了。我有1个小小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要用杜甫的诗作为题目呢? 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乡思之情。 本文的哪1段中有1句话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正如作者所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1种普遍的感受。 所以,季羡林老先生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乡,还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 季羡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苦名新的平民情结。有评家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为1名大学生看行李。)

5、写作实践: 同学们,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现在我们1起来做个训练——写作实践 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1塘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请置身于某个情境,写1个片断。

月是故乡明教案



4、月是故乡明教案

文本学习目标: l 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l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l 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导入: (课间播放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 (上课前3分钟)上课!(起立、问好)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我们再来欣赏1首诗歌朗诵。 (播放诗歌朗诵《乡愁》) 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 ?这让我们想起了 ?诗歌是 ?谁能告诉我它们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很好,思乡之情。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请大家先看课本前面的目录,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文本。(学生查阅,有的说是《我心归去》有的说是《乡土情结》《月是故乡明》……)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是《月是故乡明》。 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

1、 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 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3、 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李白的《静夜思》 “长安1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同学们,诗文鉴赏有3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季羡林是1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1下: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辞掉剑桥大学的约聘,毅然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金会”成立。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分男生、女生部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志) 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 浩渺 篝火 旖旎 绝伦 惆怅 耄耋 嚼烂 慨然 恍然大悟 离乡背井 (学生认读) 现在,我们1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 (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个人) 我也找了两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 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________的瑞士莱芒湖上,在________的非洲大沙漠中,在________的大海中,在________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 ________的,我都异常喜欢。 此地既然有___,有___ ,有___ ,有___ ,有___,每逢望夜,1轮当空,月光闪耀于_____之上,上下___ ,______,而且______, ______,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这么好的段落大家应该记住,现在,我们试着不看课本,1起来读1下。 (学生齐读) 跟生字词语1样,希望同学们课后还要再复习巩固,不妨把它背下来。 同学们,朗读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但要真正解读1篇文章,我们还必须深入分析,学会质疑,学会鉴赏。同学们请结合背景资料,(提前印发《季羡林的故乡情》)默读课文,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你认为好的(或不好)的地方找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质疑,学生自主解答)(教师穿插点拨) 问题: 1。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学生甲回答:季老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 学生乙回答: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学生丁回答: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 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我们的理解,只是从文章本身出发来分析。我们的分析与季老的内心所想是否完全1致呢?就很难肯定了。所以,我有1个建议:季羡林老先生就在北大,大家可以写封信给季老,谈谈1个中学生对他的文章的理解。我相信,他1定会乐于解答的。当然了,更好的是拼搏3年,到北大与季老当面讨论。 2.他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生答:过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 3.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生答: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捡鸭蛋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3.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生答: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个同学的回答非常好。是啊,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1直说到世界上3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1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1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老师提问: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同学们齐读1下。 (倒数第2段) 故乡不是1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1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物抒情。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在《月是故乡明》中,这种事物就是——月亮!那我想问:这篇文章是1篇抒情散文,什么是它的抒情线索呢? 很好,是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解惑结束后,重申3个问题:对比、借物抒情、形散神不散。) 总结文本: 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充分了。我有1个小小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要用杜甫的诗作为题目呢? 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乡思之情。 本文的哪1段中有1句话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正如作者所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1种普遍的感受。 所以,季羡林老先生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乡,还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 季羡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苦名新的平民情结。有评家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为1名大学生看行李。)

5、写作实践: 同学们,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现在我们1起来做个训练——写作实践 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1塘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请置身于某个情境,写1个片断。

文学写作之诗歌课的教案



5、文学写作之诗歌课的教案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nxplszczg 《诗歌写作》教案

1、教学设计理念诗歌是诱人的玫瑰,大家都喜欢诗,但真正认识诗的同学就少,知道怎样写诗的同学则少之又少,所以要将诗歌仿写教学设计得通俗易懂,可触可摸可感,在品位诗歌时领悟方法,从而掌握仿写诗歌的基本方法(品—悟—写),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流畅性,提高学生语言应用和表达能力,并自觉灵活地迁移到作文实践中。

2、教学目标

1、苏霍姆林斯基说:“我1千次地确信,没有1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我们正可以借诗歌来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

2、借助诗歌精炼的语言来抒发真情实感。

3、展开联想和想象创造悠远意境。

3、导入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历来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我国诗歌著称于世,自《诗经》以来,作品浩若烟海,博大精深,透出了我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炽烈的情感和杰出的智慧,遨游于诗海,其乐无穷。同学们,让我们1起走近诗歌,学会仿写诗歌。

4、教学过程

1、营造诗的氛围,感受诗的魅力。欣赏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之所以选这1首,1者熟悉,2者这首诗的意象之优美、情感之浓郁、节奏旋律之美妙,可谓诗中上品。通过朗诵,1种氛围自然形成,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诗歌上。如:(选择意像必须是鲜明的,突出的,有力的,而且能给人以美感的,和谐的。如果选择缺乏美感的意像,那只能破。

5年级语文上册《梅花魂》的教案



6、5年级语文上册《梅花魂》的教案

教学过程:

1、 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 积累运用优美的词句。

2、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 教学难点:体会外祖父对梅花的热爱,以及在爱梅花中寄托对祖国的眷恋和思念。

4、 教学过程 (1) 听诗导入,初步了解梅花的品性。 师范读王安石的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引导学生静听,并说说这首诗是赞美什么的?(梅花)赞美梅花的什么精神?(不怕风霜,不怕严寒) 师:对,就是歌颂梅花那种不怕严寒,傲雪怒放的精神。(出示梅花幻灯片)所以,古往今来,许多名人文人都写诗,写文章赞美过梅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篇有关梅花的动人的故事。(板书:梅花魂)针对题目,自由质疑。 (2)自由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

1、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边读边思考,读完后准备和大家谈谈你的感受)生自由读。

2、 交流读后感受。(说说自己读完课文的收获,以及提出问题) (3)细读感悟课文,重点探究。

1、 默读课文,边读边认真思考:作者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划出有关的语句,多读几遍,并想想感动自己的原因是什么?

2、 同桌先相互交流,然后指名交流。(师相机板书) 师:哪件事最能表现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生交流) (1) 师出示(我5岁那年,有1回到书房玩耍......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a出示《墨梅图》,(生自由阅读这1部分,画出相关词语) 指名说说外祖父为什么发脾气?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师板书:爱惜墨梅图。) b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对梅花的爱惜——“轻轻,慢慢”。对女儿的训斥,语气严厉)指名赛读。 c外祖父如珍爱墨梅图,为什么要送给我?(指名交流) (3)引导学生理解外祖父的话。(出示幻灯片: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a外祖父希望我有梅花的精神。生交流梅花是1种怎样的精神?(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师板书:送图赠言 b师:由此可见,外祖父爱梅花,是爱梅花的精神。(幻灯出示:几千来,我们中华民族出现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指名读,齐读(读出坚定的语气) c播放歌曲《红梅赞》,师解说:这首歌是电影《江姐》里的主题歌,歌唱的是梅花,实际上是歌颂江姐烈士面对敌人的酷刑宁死不屈、顶天立地的精神。 d师:同学们,现在你对梅花魂中的“魂“又有了哪些更深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梅花魂不仅仅是指梅花的精神,更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让我们怀着对他们无比崇敬的心情,齐读这段话。生读。 师:梅花就是祖国的象征。梅花寄托着他对祖国的思念。(生交流表现外祖父思念祖国的句子) e生:教外孙女读唐诗宋词流泪; 不能回到祖国呜呜哭; 送女儿外孙女上船时泪眼蒙昽(师板书:3次流泪,思念祖国) (4)师过渡小结: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这位头发花白地老华侨孤独地站在码头眺望祖国大陆,仿佛听到他发自内心的呼唤,同学们,你们听到了吗?你能说出他心中最想说的话吗?(指名交流) (5)拓展阅读,加深体验 师:是啊,老人是多么渴望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国啊,不仅是老人,还有很多台湾同胞,海外侨胞,都怀着对祖国母亲同样的眷恋。请和老师1起朗诵这首《乡愁》。(出示幻灯片) (6)布置作业:同学们,课后,大家可以展开你丰富的想像,来设想1下,当“我和妈妈”回到祖国以后,外祖父会怎样?写1个小片段。 附:板书设计 22梅花魂 3次落泪 外祖父 {爱惜墨梅图(发脾气)} 思念祖国 送图赠言。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