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图表题的解题技巧(九年级必修),中考语文图表题的解题技巧(九年级必修)

中考语文图表题的解题技巧(九年级必修)

1、中考语文图表题的解题技巧(九年级必修)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滥减低枚遗 戚继祥 一、[考点分析] 图表题一般是给出一幅图表,要求考生能根据图表中的有关信息,对题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综合,并运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观点。这类题将原来单一的文字材料变为生动、活泼,图文转换综合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和语言的概括能力。 图表题的题型 题型一般分为三种:一是直接概括图表的内容,一是说说从图表中得到的启示,另一是与图表相关的开放性题,如写宣传标语、写对联等。 下面是对不同学段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性的调查。阅读下表,你得出什么结论? 参与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活动结束做整理做了无所谓不需要做了无所谓没有小学3

7、33

3、62

9、130.72

7、342初中3

8、13

3、42

8、53

5、23

2、73

2、1高中50.32

4、42

5、34

5、8

15、43

8、8体育锻炼的科学性 结论: 三、图表题的审题方法 第一步:仔细审读扣题旨。包括审读图表的标题、内容和题目要求。有些细节(如表注)也要认真审读。 一审标题。标题往往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反映了图表的主题。因此标题对我们答题起到了提示、指向作用。抓住了标题,就圈定了答题的范围,把握了答题的主题,明确了解题方向,答题就不会走题。上题中图表的标题为“体育锻炼的科学性”,也就告诉我们表格反映的是不同学段对体育锻炼科学性的认识的深浅,而不仅是不同学段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不同了。三审要求。根据考题要求提供的“信息”,带着“问题”审读图表,使审读图表更具指向性,更准确地把握图表的中心(尤其是在。

中考语文图表题的解题技巧(九年级必修)

2、中考语文图表题的解题技巧(九年级必修)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滥减低枚遗 戚继祥 一、[考点分析] 图表题一般是给出一幅图表,要求考生能根据图表中的有关信息,对题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综合,并运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观点。这类题将原来单一的文字材料变为生动、活泼,图文转换综合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和语言的概括能力。 图表题的题型 题型一般分为三种:一是直接概括图表的内容,一是说说从图表中得到的启示,另一是与图表相关的开放性题,如写宣传标语、写对联等。 下面是对不同学段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性的调查。阅读下表,你得出什么结论? 参与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活动结束做整理做了无所谓不需要做了无所谓没有小学3

7、33

3、62

9、130.72

7、342初中3

8、13

3、42

8、53

5、23

2、73

2、1高中50.32

4、42

5、34

5、8

15、43

8、8体育锻炼的科学性 结论: 三、图表题的审题方法 第一步:仔细审读扣题旨。包括审读图表的标题、内容和题目要求。有些细节(如表注)也要认真审读。 一审标题。标题往往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反映了图表的主题。因此标题对我们答题起到了提示、指向作用。抓住了标题,就圈定了答题的范围,把握了答题的主题,明确了解题方向,答题就不会走题。上题中图表的标题为“体育锻炼的科学性”,也就告诉我们表格反映的是不同学段对体育锻炼科学性的认识的深浅,而不仅是不同学段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不同了。三审要求。根据考题要求提供的“信息”,带着“问题”审读图表,使审读图表更具指向性,更准确地把握图表的中心(尤其是在。

中考语文材料分析题的解答技巧是什么?

3、中考语文材料分析题的解答技巧是什么?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ü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ü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语文图表题分析,答题技巧及例题?

4、语文图表题分析,答题技巧及例题?

1、仔细审题(标题、图表和要求)

2、找出图表中的数字和文字规律

3、准确表达和归纳。

中考语文成语选择题大全(附答案解析)

5、中考语文成语选择题大全(附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成语选择题大全(附答案解析)

6、中考语文成语选择题大全(附答案解析)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十八群股海 中考成语易错题训练专项大全(附答案解析) 下面句子成语使用正确(有误)的一项 南宁2010年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秋季校运会即将举行,同学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蠢蠢欲动,决心为班级争光。 B.我们来到郊外,登上开满杂花的小山坡,俯瞰山下的沧海桑田,真是心旷神怡! C.小林学习很虚心,每到课间,他都会捧着书本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D.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蠢蠢欲动: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阴谋捣乱。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坚忍不拔: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答案:D 铜仁2010年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刚学做菜的王艳老是忘记放盐和其他调料,吃起来让我们觉得味同嚼蜡。 B.晚自习课上,老师又教了我们一种思路,重蹈覆辙地将这道题做了一遍。C.我们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袖手旁观是不能得到知识的。 D.李琪经常为孤寡老人做好事,他的事迹真是罄竹难书。 味同嚼蜡:象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儿味。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 重蹈覆辙: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CC答案:解析:责无旁贷本身已经包含责。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