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 《跳绳》教案

《台阶》教案



1、《台阶》教案

作为1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1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台阶》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1起来看看吧。 《台阶》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1位旧中国的父亲,通过自己的毕生努力终于建起1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事,表现了老1辈农民特有的坚韧与谦卑。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积累部分词语,理解父亲形象的含义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教学重难点】 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方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 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   

2、 教师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语:父亲的1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的让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1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炫耀,父亲的1生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在众人中父亲可能普通的像1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但卑微者未必脆弱,在你跌倒时,父亲会教你怎样站立;在你困难时,父亲鼓励你勇敢的面对困难和挫折。在人生的风雨面前,父亲的坚韧可能是你无法想象的强大,他用行动教育孩子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活。今天,我们就来接触1位生活中平凡普通的小人物——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来领略老1辈农民特有的坚韧与谦卑。   (2)师简介作者   (3)生齐读教学目标:   (4) 检查预习。   

1、读准下面的字词:   凹 涎水 揩 嘎 尴尬 撬   

2、介绍小说的常识   小说的3要素:本文是1篇小说,小说的3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要求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感知课文内容。思考、讨论、理解、了解人物形象。 思考题:

1、父亲为什么要造1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1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将自己的理解和疑难问题,通过4人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 然后进行课堂发言。提示:a.“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1等,立下宏愿,也要造1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9级台阶的新屋。1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c.父亲为此付出的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3、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教师导学:下面我们思考讨论1下,父亲这1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最受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情节,读1读,议1议。思考题:

1、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2、“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 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1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段描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3、为什么失去了1部分劳动能力的父亲“回来时,1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3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4、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提示:教师可指导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第

1、

2、

5、1

2、1

4、2

0、2

2、2

5、28段,概括父亲这1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引发想像,答案不求统1,但要合乎情理。父亲干了1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1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1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理解突出重点,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4、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A、透过父亲这个人物,你看到了什么?   点拨:A、父亲1生的追求是什么?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追求,就是要赢得尊重!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论:人的需要有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联系本文,其实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他毕生的奋斗目标。   人需要别人的尊重,这是较高层次的需要。   B、父亲1生非常艰难,为什么?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经济落后。现金收入的来源是砍柴,起早摸黑,砍1天柴,才得1元5角,许多建材是捡来的。他的积累如此艰难,归根结底是因为农村经济极端落后。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1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5、拓展延伸   本文写的是1位父亲,儿子眼中的父亲,同学们,你了解你的父亲吗?能否说说你眼中的父亲。(注意抓住父亲的性格特点)   

6、课堂总结:   主题: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台阶》暗喻了中国1般农民人生的奋斗过程。   

7、布置作业   以“父亲”为话题,写1篇作文,题目自拟,字数在600字左右。   

8、板书设计:   台阶   李森祥   线索:台阶   父亲:勤劳 善良 谦卑 顽强 《台阶》教案 篇2   ●学习目的:   课堂练习   

1、第5段中:父亲为何1年洗1次脚?为何洗了脚后觉得轻飘飘的,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提示:A、节约、俭朴;B、父亲经常在水凼洗而仅有1次在家里洗的缘故;C、父亲1辈子从未享受他人服侍而内心感到不安的缘故。)   

2、第13段最后1句说明了什么?   (提示:神态描写——父亲专注别人的高台阶,他羡慕、向往,谋划如何加快准备,争取早日造好台阶,也让人羡慕的神态。)   

3、第21段中为什么说父亲露出尴尬的笑?   (提示:联系上下文,说明父亲具有谦卑、不骄的传统的民族风格。)   

4、第26段中为什么父亲总觉得不对劲?   (提示:A、父亲1辈子处于地位低下,突然地位变高了而感觉不对劲,说明他的谦卑。B、台低的阴影1时难以消除。)   

5、第29段中为什么说父亲若有所失的模样?   (提示:父亲干了1辈子,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就是生命,劳动是创造;劳动有了收获,才体现自己的价值。1日不干活,就失去了1切。所以说“若有所失”)   

6、第30段的含义?   (提示:神态描写——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父亲已老了,同时表达了我对父亲劳碌终生而感到悲伤,进1步为全文笼罩上1层凄凉、忧伤之情。) 《台阶》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父亲这1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忠厚、善良而又有所追求的优秀品质。   

2、体会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选材剪裁的好处。   

3、学习本文平实、质朴、充满深情厚意的语言。    教学设想:   

1、本文是1篇自渎课文,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的能力。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了解人物形象。   

3、教学两课时。    第1课时   教学任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学生体会故事的寓意: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困难,永不放弃追求的精神。   《台阶》中的父亲在某种程度上与愚公的形象相似。   板书课题——台阶   本文是1篇小说,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小说的基础知识。   

2、学生快速的阅读课文,注意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注意下列词语的形、音:   门槛、烦躁、晌午、瞬间、尴尬、烟瘾、黏性、涎水、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2)使用第3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   要区别第1人称和第3人称两种不同的写法。举例:   某某家的老屋只有3级台阶,他眼看人家的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1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1身力气,干他十年2十年,总有1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了大半辈子,1砖1瓦的捡,1角1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9集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3、明确小说的结构:   小说的故事情节,1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个部分组成,本文是1篇结构完整的小说,根据这1点我们可以分析本文的结构:   开端: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潮:终于造起了有9集台阶的新屋。   结局:新屋落成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第2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人物形象;   与《背影》比较分析   教学过程:   

1、理解人物形象:   问题探究:   

1、父亲为什么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从那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慕?表现出父亲怎样的性格?   

2、父亲为了建造新屋以及台阶作了哪些准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3、作新屋和造台阶时父亲是怎样操劳的?划出这些句子,体会父亲的性格特征。   

4、台阶造好以后父亲有哪些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   

5、为什么新台阶造好了,父亲反而感到处处不对劲?   小结主旨: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台阶》暗寓了中国1般农民人生的奋斗过程。   

2、写作技巧探究: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3集青石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为什么造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略,造台阶反而写的详细?   

3、文章较详细的写了父亲的脚板的泥沙以及洗脚1节,似乎与文章的中心无关,可以删除吗?   小结:本文选材精当,详略有致   凡是与台阶有关的内容不惜笔墨,尽情挥洒,而与台阶无关的则惜墨如金,有的点到为止。   

3、比较分析:《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请分别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小结:这两篇文章所写的事情,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作者却能挖掘深邃的内涵来。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体会意蕴,从中受到教益。

1年级下册数学 《跳绳》教案



2、1年级下册数学 《跳绳》教案

1年级下册数学 《跳绳》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跳绳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1步体会计算法多样化。   

2、发展初步的会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通过跳绳的活动,引入。   

1、先引导学生看懂主题图中的统计表,然后让学生提出总是   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并记录学生当时 跳绳的次数,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总是可以先引导学生先解决类似“小   东比小红跳几下”这样的问题   

3、让学生尝试列出算式。   

2、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   教科书上3种方法是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方法,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的。对1些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帮助。   

3、试1试。   让学生根据统计表独立列出算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4,想1想。   100——48, 先让学生估算,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试算。   

5、练习反馈。   

1、用竖式计算。   请4位学生板演,再集体校对,   

2、买1个羽毛球拍多少钱?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再列式解答,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第3题中()+40的答案不唯1。可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如果是其它数,它就无家可归了。   1年级下册数学 《跳绳》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   2.会正确计算 8和9的加减法。   养成教育训练点:   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法。   难点:逐步养成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吗?知道跳绳有什么好处吗?老师也喜欢跳绳,跳绳是1项锻炼身体的运动,也是小朋友们课间活动的娱乐方式之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1张跟跳绳照片。(课件出示)   师:大家看他们跳得多开心哪!仔细观察这幅图,你都发现了什么?   

2、探究新知   1.计算8的加减法。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老师提出1个问题:1共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自己试1试。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   师:我看许多同学都写好了。谁来说1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图中的不少信息,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自己先想1想,然后同桌讨论1下。   2.分1分,填1填。   学生动手操作,摆花片,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说1说。   师:谁能说说3+5还可以表示什么?   

4、巩固练习。   教材第39页试1试   根据学生情况适当教学9的加减法。   板书设计:   跳绳(

8、9的加减法)   8 0 1 2 3 4 5 6 7 8   8 7 6 5 4 3 2 1 0   9 0 1 2 3 4 5 6 7 8 9   9 8 7 6 5 4 3 2 1 0   教学反思:   本节数学课,用跳绳比赛这1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出学习内容,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让学生说1说、画1画、试1试等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勇敢地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意识以及学习的能力。   1年级下册数学 《跳绳》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跳绳(“8”和“9”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有关“8”和“9”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和涂色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等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情境图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我们马上就要举行跳绳比赛了,你们想不想取得好成绩?要想取得好成绩,我们得怎么做呢?同学们   说得很对,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加强练习。你们看,操场上的这些同学,他们练得多认真呀!   

2、出示跳绳图。   (1)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都看到了什么?根据你所看到的内容,你都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仔细看图,自己小声说1说。   指名汇报。(举例)   

1、有2个同学抡绳,6个同学跳绳,1共有几个同学呢?   2+6=8,6+2=8   

2、有4个女同学,4个男同学,1共有几个同学呢?   4+4=8   

3、跳绳的同学中有3个人穿裙子,5个人穿裤子,1共有几个同学呢?   3+5=8,   5+3=8。   学生说教师板书:   6+2=82+6=84+4=8   1+7=87+1=83+5=8   5+3=80+8=88+0=8   把上面的加法算式读1遍。   (2)师:你能提出减法问题吗?试1试。   先在小组内小声说1说,再指名汇报。例如:   a、操场上有8个同学在跳绳,有4个女同学,有几个男同学?   b、操场上有8个同学,有2个同学在抡绳,有几个同学正在跳?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减法算式。   

2、画1画。   

1、师:现在,老师想为你们引荐1位新朋友,你们愿意吗?   

2、出示大象图。   1)这是谁?   师:大象伯伯正在装修房子,他想把这9块瓷砖涂上颜色,你们看它多辛苦呀,你们愿不愿意帮助大象伯伯呢?如果   由你们来替大象伯伯涂色,你们想怎么涂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1根油画棒,自己动手画1画。同桌两人1组,1人   涂色,1人列出算式,针对同桌涂色的情况,想1想你都能列出哪些加、减法算式呢?   

3、组织全班交流。   

3、试1试。   

1、出示:   7+2=□9—4=□4+4=□   6+3=□8—5=□8+□=□   5+□=8□—4=5□=1+8   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订正,针对重点题目进行指导。如:5+□=8□—4=5□=1+8   

4、练1练(第35页)   

1、说1说,填1填。   看图说说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然后列式。   全班订正。   

2、口算第35页第2题。   学生都能算对。   

3、数学游戏:凑成9。   每组准备1~88张数字卡片,拿出卡片,找朋友,两个数能凑成9的卡片放在1起为好朋友。   

4、数学故事:8戒吃瓜。看图讲故事,根据故事情节列出相对应的算式。   1年级下册数学 《跳绳》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特别运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正确地计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初步的分析、比较、推理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培养学生表达、倾听、操作等方面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用竖式计算10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100减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1、练习口算,唤起旧知,作好铺垫。   

1、出示口算卡片,请学生口算:   13-720-615-865-3   34-884-2097-3674-2466-14   

2、在学生口算的同时,请学生上台列竖式板演。   49-2

7、42-8这两题要求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培养估算能力。   

1、(出示跳绳主题图)刚才大家表现得都很棒,下面老师请大家去参加1次跳绳比赛,通过观察,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对我们大家都很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   (2)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小红比小亮少跳几下?小亮比小东多跳几下?   (3)第1道题你们会列算式吗?(板书算式)   

2、62-48结果大约是多少呢?谁来估1估,并说说你估算的方法。   

3、探索算法,理解算法,优化算法。   

1、刚才大家估算的结果大致是10,那这道题的准确结果是多少呢?请小朋友自己算1算,也可以请学具帮帮忙。   

2、你们愿意把自己的算法和小组的其他同学说1说当别的小朋友说的时候你要认真听,听他说的方法是不是和自己的方法1样,如果是,你还有什么补充。   

3、刚才小朋友们交流的很不错,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同全班同学1起分享。   

4、小朋友们真了起,计算62-48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你最喜欢哪1种,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5、今天我们学习的100以内的减法和以前学习的减法有什么不1样?   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退位加法。   

6、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还有1种很特殊的情况,(板书:100-48=)你看,这道题个位和十位1个也没有,减48怎么办呢?请小组内互相商量1下。   学生汇报,用计数器演示算理。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刚才我们大家1起解决了黑板上的第1个问题,剩下的两个问题你们能解决吗?请完成在62页试1试的方框里。   请生上台板演,集体订正,追问计算方法及计算过程。   

2、独立完成书上第63页的

1、

3、4题。   教师巡回辅导,解疑释惑,收集反馈信息及时弥补。   其中80-55,注意通过计数器帮助学生找到正确解答的方法。   

5、拓展性练习。   引导学生理解练1练第2题的题意,理清数量关系。   

6、全课。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1年级下册数学 《跳绳》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题目。   

2、利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两位数减两位数当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1   教学难点:   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   口算:   10-713-5100-130-723-5100-250-733-5100-3   40-981-473-856-762-69+1285-1532-836+5   板演:   49-27   说计算过程:42-8   

2、探究新知   

1、出示图画,投影,学生观察,叙述图意   

2、学生提出不同问题   

3、重点解决: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   A、尝试列式:62-48=   B、小组活动,探究怎样计算   C、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D、重点讲笔算竖式的算法:强调对齐数位,进行板演。   个位2减8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加十再减。十位的6借走1个变成5   

4、独立解决其他问题   

5、指导连续退位减100-48=52   100强调:个位0不够减从十位   -48退1,十位是0继续从百位退1。   -52借到十位有十个十给个位1个还剩9个十,个位相减得2,十位9减4得5,百位1退1得0。   

3、巩固:   

1、列竖式计算:85-5844-2780-2564-978-29   

2、改错:见书64页2   

3、列式计算:63页2   

4、课堂: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板书设计:   跳绳   62-48=14100-48=52   62100   -48-48   1452   课后回顾:   1年级下册数学 《跳绳》教案 篇6   教学内容分析:   得数有关“8”、“9”的加减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得数有关

3、

4、

5、

6、7加减法的基础上进1步学习“8”、“9”的加减法,并按下去1课还有得数有关“8”、“9”的加减法的罗列,所以本节课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地写出所有算式,本节课安排了跳绳活动引出有关得数“8”的算式,安排画1画引出有关得数是“9”的算式,通过试1试,练1练3题进1步巩固和加强,内容安排接进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   学习有关得数是“8”、“9”的算式,能正确进行计算,发展学生观察分类能力,感受生活数学之美。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投影、每生1张1到8的卡片(诫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玩过跳绳吗?”   生答:结合生活激发兴趣   师:“跳绳是1项很有趣的体育活动,看这些小朋友玩的多有趣!”   师:出示跳绳投影。   

2、新授   

1、跳绳   师:“1共有几位小朋友在跳绳”。   生:“8位”   师:“你们看1看,能不能把这8个板书:4个男生和4个女生小朋友分成两组,比如可以这样分,1个小戴1个戴帽子的,7个不戴的朋友帽子,7个不戴帽子”。3个穿裙子的,5个穿裤子的。2个甩绳子的,6个跳绳的。   学生观察、讨论。   反馈:学生说,教师总结并板书。   师:“我们说把两组合并在1起是用加法的,大家能不能根据刚才结果列成算式”。   学生算式、教师总结,在相应位置板书。供学生对答案,只要有其中1个。   

2、画1画,同桌两人1组。1人涂色,1人记录算式,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答案可以不同,但要能理解算式。   反馈:投影出示相应的涂色和算式。   学生自己检查,只要有其中1个。   

3、试1试,学生板演。   7+2=()6+3=()5+()=8   先收后放   其它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   第1题:教师讲清图意,第1幅求和。要把两部份合并。第2幅是分开,可以把任意1份作为要求的问题。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答案。(学生的答案可以多样化)   反馈、纠正。   第3题:全班游戏,找朋友(凑9)   第4题:数学故事,学生观察。猜1猜8戒吃了几块西瓜,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学生发言讨论。   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   小结:讨论“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   1年级下册数学 《跳绳》教案 篇7   游戏目的:   加深对两数比较的数量关系的分析和理解,能熟练地解答此类应用题。   游戏时间:   3~5分钟左右。   游戏难度: 中级   适合年级: 低年级   适用于低年级的“两数比较应用题”。可根据需要安排在课始或课尾。如果安排在课始,则为教学的展开提供1组组真实数据;如果是在课尾,就是综合应用。   全班游戏准备: 若干根跳绳。   游戏过程:   

1、根据同学们在课外跳绳情况,选出男、女组最优秀的两名同学进行跳绳比赛。得到甲、乙两学生成绩为A下和B下。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获得的信息口头编应用题,然后按学生编的应用题进行列式解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写板书,然后分类整理。   

2、再请男女各1名同学来跳绳,先请同学们根据以前了解的信息估计1下他们两个各能跳多少下。学生发言后,各组分别为选手加油,得到第2组跳绳成绩。   师:现在有两组4名同学的跳绳成绩,你想说什么?   学生可以在同1组男生或女生中比,可以在不同组男女生中比,也可以比总数等,比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材料指导,由于数据不1样,学生练习的机会大大增加。   

3、师:谁还想来跳绳?   指定学生跳绳后,老师提出1个问题:老师不知道他跳几下,只知道他跳的比这几位同学中最好的同学少11下,请你编题列式解答。   游戏提示:   把简单的体育项目——跳绳放在数学课堂中,使体育游戏活动性、开放性、竞争性与数学的知识性、思维性、拓展性有机地结合在了1起,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方法,发展了思维,提高了技能,还放松了心情,减轻了学习的压力。   课后思考:   应用题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提升孩子的想像力。

初中7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



3、初中7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1块净土—平桥村。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 7年级语文 《社戏》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7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1   教学目的:   1.积累有关的基础知识。   2.学习本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的技巧,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背景。   2.整体理解课文。   3.理解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本课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先生1922年写的1篇短篇小说。   1922年前后,作者看到了曾饱含热望的辛亥革命终遭夭折的悲惨结局,能够推动中国走向光明的力量究竟在哪儿呢?鲁迅先生在《社戏》中由看京戏引发的强烈的失望之情,而倾注更多的笔墨和激情在那1群生龙活虎的农村少年身上。这里暗含了作者的社会理想。“戏场小天地,天地大戏场”,在鲁迅的眼里,中国的戏院不过是中国社会的1个缩影;他对中国戏院的观察与感受实际上就是对中国社会与国民性的认识与发现。有人认为看京戏的过程的描写,几乎每1处都含有某种象征意味,在鲁迅的心目中,“那夜似的好戏、好豆”已经成为某种生命形态和境界的象征,那么舒展、自由,那么沉静而柔和,那么和谐而充满情趣。我们今天学习《社戏》看同学们能从中读出怎样的理解。   探究生趣   第1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小说写作的对象,用序号标出意义段,要求体现小说的结构特点,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在此基础上理解小说的结构与中心。   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1)倘:连词。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2)大抵:副词。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3)相仿:大致相同。仿:类似。(4)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5)怠慢:冷淡。怠:轻慢。慢:态度冷淡。(6)诚然:副词。有“确实”的意思。   (7)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蜷缩。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8)潺潺;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9)朦胧:月光不明。本课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形容词,泛指(光线、物体、思想、意识等)模糊、不清晰。   (10)歌吹:歌声和乐声。(11)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屹:山峰高耸的样子。   (12)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用作   (13)扫兴: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而兴致大减。兴:兴致。   (14)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   

1、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 文章 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 句子 加以理解。小说的1般结构方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第1部分(第1—3节)盼社戏——归省乐土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乡村乐事:钓虾、放牛。   好事多磨   第2部分(第4—30节)看社戏——趣味横生月夜出航   船头看戏   归航偷豆   第3部分(第31节到完)忆社戏——终生难忘   2.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讨论并归纳:写了A.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吃;G.61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CDEF。略写的是:ABG   3.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讨论并归纳: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去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吃详写,其他情节与看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2、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明确:作品通过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2.本文表达的中心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    总结 固趣:   本文作者围绕看社戏,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看社戏的过程和看戏后归航偷豆,读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用笔十分高明。详略之间,又并非简单化的截然分开的。详写中也间杂着略写(如母亲深夜候船),略写也绝不是都作笼统的交代(如放牛钓虾的乡间生活就写得充满情趣)。这些写法,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思考本文学习的难点,体会积累语言。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社戏》虽然是写童年生活,不过这是1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儿)以及其他1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来的。作者用第1人称叙写幼年的“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故事 ,写的是农家少年的群体,写得曲折生动,展现出农村生活画面,描写出1群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农家少年的形象。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作者塑造人物的 方法 。   探究固趣   

1、探究人物   1.理解双喜   在乎桥村的小朋友中,双喜是1个突出描写的人物,从课文有关双喜言行描写中分析1下,双喜是1个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头?   讨论并归纳;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善解人意。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3:

1、船又大;

2、迅哥儿向来不乱跑;

3、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8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6)双喜送我回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7)双喜回答61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双喜是1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如有学生提出双喜是坏孩子头,并以偷豆作为理由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1)偷的是自家的豆(如阿发家的),请的是公共的客,偷豆请客,理所当然,   ?(2)从61公公的话中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   ?(3)61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   ?因此,偷豆请客算不得偷窃行为,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2.理解61公公   从课文有关61公公言行描写中分析1下,61公公是1个什么样的老人。   ?讨论并归纳;   ?(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61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初中7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2   

1、导入新课   童年的时光总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留恋、回味,它充满了对未来世界和美好事物的憧憬与向往。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就是通过回忆“我”的1段童年生活,艺术地再现了农村少年美好的心灵。   

2、明确目标   1.解决生字词。   2.分析文章情节结构。   3.掌握欲扬先抑的手法   

3、整体感知   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梗概,解决生字词。   

4、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课文情节,指出应以文章内容上的变化作为划分段落层次的重要依据,把看戏1段作为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明确。   全文分成3部分,其中“看戏”部分又可分为4层。   第1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写“我”随母亲归省来到平桥村,简明地交代出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缘由,同时介绍了在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2部分(从“至于我的那里所第1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写“我”和小伙伴们到赵庄看社戏。这是课文主体,可分4层:   (1)(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1盼望的”到“我们立刻1哄的出了门”),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小伙伴们帮助“我”实现了看社戏的愿望。   (2)(从“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写小伙伴们架橹摇船送“我”去赵庄看戏和途中的见闻。   (3)(从“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1座戏台”到“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写在赵庄看社戏的情况。   (4)(从“月还没有落”到“各自回去了”)写看社戏后深夜返回平桥村的情景。   第3部分(从“第2天,我晌午才起来”到文章结束),写61公公的好客和“我”对昨夜看戏、吃豆的怀恋。   2.分析课文第1部分。   教师提问,平桥村为什么成了“我”的乐土?要求学生迅速在文中找出答案。(1)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2)大伙平等相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3)可以捉蚯蚓钓虾,充满了乐趣。   提问,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与看社戏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带有1定难度,要求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大家讨论后,教师明确: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是为了突出社戏更加吸引“我”。作者用“乐土”作衬托,“乐土”已经很好了,但“第1盼望的却是到赵庄去看戏”,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的主要内容,在结构上也非常巧妙。   3.分析第2部分的第1层   提问,课文的主要内容是看社戏,那为什么花费大量的笔墨写看戏前的波折?这属于什么手法?这是文章的疑点所在,教师应在学生认真思考后明确答案: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我”对看戏早已是迫不及待,可偏偏有种.种原因使“我”不能成行,令“我”着实急了1阵子。这是抑。但抑的目的是为了要扬。要扬出“我”的愿望得以实现后的喜悦心情和在此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小伙伴们纯真的友情。文章就是从找船开始,1步步揭示小伙伴们美好心灵的。   

5、总结、扩展   这节课主要分析了小说的情节,对故事大概有了了解,并且学习了欲扬先抑这种手法,在以后的 作文 中可尝试运用。   

6、布置作业   1.解决生字词。   2.背诵“1出门……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初中7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3   【教材分析】   《社戏》是初中语文7年级上册第1单元的1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1江南水乡 文化 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1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1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学情分析】   对鲁迅的文章,学生是比较熟悉的,本文所叙之事对学生来说也是感兴趣的,学习此文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让学生参与,对景物的描写1定要引导学生体会化作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3)感悟社戏之美(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1)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风景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导读法、问答法。   

2、质疑法、精讲法。   

3、赏析法和点拨法。   学法:   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提高能力。   【教学类型】   新授课、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 导入新课:   童年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1段难忘的体验,长大后,回忆往事时,更是怀着1种浪漫情怀,大家的童年1定是丰富多彩的,下面我想请同学们 说说 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   【此环节不让同学们阐发,只是说说就行,目的是勾起学生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学生活动:   找4个学生回答】   问题简单,找4个成绩差的学生来答此问题。   【师小结并导入新课】:4位同学讲的很好。的确是,童年的生活犹如1幅5彩斑斓的图画,犹如1个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在“百草园”和“3味书屋”中,我们陪童年鲁迅走过了充满童趣的生活,今天我们将追寻鲁迅儿时乡村生活中的1段难忘的经历。   【设计意图说明:由提问导入,揭示课题。通过提问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回忆童年生活,引发学生课堂对话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检查预习:   

1、生字注音   不惮dàn 潺潺chán 凫水fú 撺掇cuān duo 踱duó 颇pō   怠慢dài 吁气xū 宛转wǎn 絮叨xù dāo 磕kē 楫jí   归省xǐng行辈háng 舀水yǎo 蕴藻yùn zǎo 伊yī 篙gāo   

2、作者介绍及题解。   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浙江绍兴人,有小说、杂文、 散文 、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1篇白话小说《狂人 日记 》,1921年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3部,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 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2心集》等。   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1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3.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学生速读课文,进1步熟悉课文内容,用1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活动:   概括大意。学生的概括大意符合即可】   主要叙写“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   

2、 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涵:   思考:本文课题《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又不多,我们是否把标题改为《童年》或别的什么标题?为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1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感悟。然后组内推荐1位代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根据学习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迁移的1个基本前提。探究、对话、交流、提高。教师适时点拨,充分体现自主学习的新理念。这里比较关键的是教师要视具体情况来点拨,既非灌输包办代替,更不是强加给学生,而是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1种指导。】   

4、精读课文,分析情节   

1、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如果让你在“社戏”前面加1个动词的话,加什么好呢?   看。   

2、课文中第1次出现“看戏”两个字是在第4段第1句话。这句话前面的3个自然段和主要情节“看戏”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   有联系,这3段交代了看戏的时间、地点、看戏的人,还有看戏的机缘——由于我随母亲回外婆家消夏,所以才得以看戏。这些可以称为“看戏”前的“序幕”。结尾写第2天61公公送豆。   

3、看戏的过程按时间或事件的发展顺序可分为几部分?   (4——30)看社戏   戏前波折(4——9)   月夜行船(10——13)   船头看戏(14——21)   月下归航、偷豆(22----30)   

4、作者写来真麻烦!要是我们写可能就简单多啦。“1年夏天,我住在姥姥家,正赶上赵庄演戏,于是1天晚上,我就和1群小伙伴架着船去看戏了。”1句话,多简单!连下面的情节也省了。这样写好不好?   不好。比方说我们逗小孩的时候,拿着1块糖,总是东藏藏、西藏藏,要么举得高高的,就是不1上来就给他。看戏却先让你看不上,就是为了有意思啊!这在写作上有个术语叫“蓄势”。就是为了调人胃口,使文章有波澜,让人爱看。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写这看戏之前的1波3折。   5.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1)A写了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G.61公公送豆。   (2)详写的是:C D E F   (3)略写的是:A B G   6.提问: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着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5、教师小结   突出平桥村的乐土乐事,点明看社戏的过程是事件的重点,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是3个重点情节。   【板书设计】: 社戏   鲁迅   (回忆、留恋童年)   序幕:时间、地点、人、机缘(1——3)   主体: 看社戏 (4——30)   戏前波折(4——9)。   月夜行船(10——13)   船头看戏(14——21)   月下归航、偷豆(22----30)   《社戏》教学设计   初2语文组   【教材分析】   《社戏》是初中语文7年级上册第1单元的1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1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1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1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学情分析】   对鲁迅的文章,学生是比较熟悉的,本文所叙之事对学生来说也是感兴趣的,学习此文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让学生参与,对景物的描写1定要引导学生体会化作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3)感悟社戏之美(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1)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风景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导读法、问答法。   

2、质疑法、精讲法。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礼貌》教案



4、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礼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礼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1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礼貌》教案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掌握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礼貌用语。   

2、初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行为。   

3、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懂礼貌的小白兔主要的故事情节。   活动准备:   图片:小兔、山羊、乌龟、鹿。   活动过程:   

1、听故事“懂礼貌的小白兔”。   

2、教师提问,组织幼儿讨论。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故事里发生了什么事?   

3、让幼儿结合图片边听故事1遍,引导幼儿思考。   

1、小白兔迷路了,他向谁问路?小白兔是怎样问的?(请小朋友表演,并学习礼貌用语)   

2、山羊妈妈是怎样夸小白兔的?   

3、小白兔走到河边,发现河上没有桥,他请谁来帮忙?   

4、小白兔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请小朋友来表演,学习礼貌用语)   

5、大乌龟听了心里怎样?他是怎样夸小白兔的?   

6、鹿妈妈家的门开着,为什么小白兔不进去?她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请幼儿表演)   

7、鹿妈妈听了小白兔的话心里怎样?小白兔是怎样回家的?   

4、组织幼儿讨论,教育幼儿做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1、你喜欢小白兔吗?为什么?   

2、如果你是小白兔,你会怎么做呢?   

5、教师和幼儿共同评价和小结。   懂礼貌的小白兔故事:   他走了好多好多路,采了许多蘑菇。等他拎起满满1篮蘑菇准备回家时,却发现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不远处,山羊妈妈正带着小羊在吃草。小白兔跑上前去,鞠了1个躬:“你好,山羊妈妈!我迷路了,我家住在东山坡。您能告诉我怎么走吗?”山羊妈妈微笑用手1指:“从右边的小路1直往前走,走过1条小河,翻1座山就到了。”“谢谢山羊妈妈!”小白兔又鞠了1个躬,向她招招手,走了。   山羊妈妈对小羊说:“小白兔多懂礼貌,你应该向他学习呀!”小白兔走到河边,发现这儿没有桥,他看见1只大乌龟向岸边游来,便向大乌龟鞠了1个躬,问道:“您好,乌龟公公,请问河上什么地方有桥?”大乌龟摇摇头说:“这附近没有桥。”见小白兔苦着脸,大乌龟接着说:“这样吧,你站在我的背上,我驮你过河。”小白兔高兴地说:“谢谢乌龟公公!”上岸后,小白兔又向乌龟鞠了1个躬说:“谢谢乌龟公公,再见!”望着小白兔,大乌龟高兴地说:“多懂礼貌的孩子。”   小白兔蹦蹦跳跳往前赶路,忽然,下起大雨。小白兔见山脚下有1座小屋,就向小屋奔去。小屋的门开着。小白兔知道,不经过主人的允许,闯进人家家里是不礼貌的。于是他“咚咚咚”敲了几下门,又朝屋里鞠了1个躬,高声说:“尊敬的主人,可以让我进去躲躲雨吗?”屋里住着的是1只瘸腿老狼,他已经好几天没有吃到肉了,肚子正饿着呢,猛听到小白兔的声音,忙回答说:“快进来吧,我正等着呢!”听出是老狼的声音,小白兔吃了1惊,1转身就跑了。老狼因为腿瘸,无法去追小白兔,她滴着涎水,仍旧缩在屋子里挨饿。小白兔呢,顺利里的回到了家,平安的回到了妈妈的身边。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礼貌》教案2    设计意图:   我发现小班幼儿在与别人交往时不太会使用礼貌用语,根据小班幼儿喜欢在情景中学习、喜欢模仿等特点,我采用源于生活的情景表演,拍摄了1些发生在幼儿生活中的典型场景,积极引导幼儿体验、感悟、辨析、评价,使幼儿产生学习使用礼貌用语的愿望。    活动目标:   

1、感知在不同的情景下应使用合适的礼貌用语。   

2、愿意学习并使用礼貌用语,体验运用礼貌用语进行交流的乐趣。   

3、知道打招呼是1种有礼貌的行为,愿意主动与人打招呼。   

4、乐意做个有礼貌的宝宝,与老师同伴礼貌交往。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排练情景表演“去兔妈妈家做客”(由配班教师和大班幼儿表演)。   

2、拍摄录像片段,内容如下:   片段1:起床时,1幼儿不会拉拉链,向另1幼儿寻求帮助。   片段2:妈妈下班回到家,幼儿递上拖鞋。   片段3:小区里,1幼儿在玩秋千,另1个幼儿也想玩,于是两人商量。   片段4:公交车上,1阿姨给幼儿让座,幼儿坐下后对阿姨说了1句话。   

3、活动室4周张贴幼儿进园、离园、和同伴游戏等场景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学习礼貌用语   

1、观看情景表演。   师:今天兔妈妈请了好多小动物来家里做客。请你们仔细看看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表现怎么样。   (表演内容:小花猫轻轻地敲门,兔妈妈问:“是谁呀?”小花猫说:“是我。”兔妈妈开门:“请进!”小花猫说:“谢谢。”兔妈妈把小花猫引到桌子前说:“请坐。”小花猫说:“谢谢。”兔妈妈说:“小花猫,我请你吃小鱼。”小花猫接过鱼说:“谢谢!”   后面依次是小熊、小狗出场,它们和小花猫1样很有礼貌。中间穿插小狗把小花猫的鱼碰翻了,互相说“对不起”“没关系”。   最后是小老虎出场:它重重地敲门,兔妈妈把门打开后,它不向兔妈妈问好就直接闯了进去,往椅子上1坐。兔妈妈说:“小老虎,我请你吃点心。”小老虎接过兔妈妈给的点心也不说“谢谢”,吃完东西后拍拍肚子、自言自语地说:“我吃饱了。”然后不和大家打招呼就走了。)   

2、交流、体验。   师:有哪些小动物到兔妈妈家做客?   师:你觉得哪些小动物有礼貌?   师:兔妈妈说了哪些有礼貌的话?小花猫、小狗、小熊说了哪些有礼貌的话?   幼:兔妈妈说了“请进”“请坐”“请吃小鱼(肉骨头等)”。   幼:小花猫(小狗/小熊)说了“谢谢”“再见”“对不起”“没关系”。   师:小动物们听到兔妈妈说的话心里感觉怎么样?   幼:小动物们觉得很舒服。   幼:小动物们都觉得心里甜甜的。   幼:小动物们觉得兔妈妈很热情。   幼:小动物们都很愿意到兔妈妈家玩。   师:小动物们听了兔妈妈的话为什么觉得很舒服?兔妈妈用了1个什么字?   幼:兔妈妈的话里都用了“请”字。   师:兔妈妈对小动物们这么热情、有礼貌,小动物们也应该怎样呢?   幼:要对兔妈妈有礼貌。   师:要是小动物们没有礼貌,兔妈妈心里会怎么样呢?   幼:会很伤心/会不高兴/会不喜欢小动物们。   师:刚才你们看到小老虎出场时都笑了,为什么?   幼:因为小老虎敲门的声音很重。   幼:兔妈妈给它东西吃时,它不说“谢谢”。   幼:它走的时候不说“再见”。   师:那么你们喜欢谁,为什么?不喜欢谁,为什么?   幼:我们喜欢小花猫。   幼:我们还喜欢小狗、小熊,因为它们有礼貌。   幼:不喜欢小老虎,因为它很没礼貌。   

2、联系生活,运用礼貌用语   师:你们都很喜欢兔妈妈、小花猫、小熊、小狗,因为它们有礼貌。我们应该向它们学习,对吗?   师:下面我们1起来看电视,想1想电视中的小朋友在说些什么。   (看录像片段1,教师旁白。)   师:起床了,玲玲不会拉衣服拉链,她想让旁边的轩轩帮忙,她应该怎么说呢?(镜头定格在两个幼儿说话的画面。)   幼:轩轩,请你帮我拉1下拉链,好吗?   (画面:轩轩帮玲玲拉好了拉链。)   师:轩轩帮助了玲玲,玲玲又该怎么说?   幼:谢谢!   (依次播放其他3个录像片段,教师旁白,镜头定格在每个场景中人物交流的画面,让幼儿猜1猜、说1说,并让个别幼儿分角色演1演。)   

3、结伴表演,巩固深化认识   师:我知道你们都很讲礼貌,请你们看1看墙上的图片,和你的好朋友说1说、演1演他们说的有礼貌的话。   (幼儿结伴讲述、表演,经历运用礼貌用语的过程,体验运用礼貌用语交流的乐趣。)。

8年级语文《消息》教案



5、8年级语文《消息》教案

教学目的:

1、懂得消息、通讯在报纸中的作用。

2、掌握消息与通讯的1些常识和阅读消息、通讯的方法。

3、继续培养读报的习惯。

4、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和难点:

1、研习消息的6要素和结构5部分,结合例文研习阅读消息和通讯的方法。

2、如何区别消息与通讯。 教学时数:2节 第1节 内容和步骤:

1、复习导入

2、提示:课文由正文和例文两部分组成。正文前部分介绍消息、通讯的知识,后部分介绍方法。

3、分析: 讨论:正文的1至4段可分两层,怎样分? 明确:第1段为第1层,说明消息、通讯的地位。余下的为第2层,说明它们的特征。 2.第1段的.最后1句用的是哪1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