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案,四年级上习作:《记一次游戏》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1、《小石潭记》教案

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小石潭记》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按照1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部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   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8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9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4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8大家之1,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8记》中的1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小石潭记》。   2.出示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3.通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要 求   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参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摇缀(zhuì) 隶(lì)   4.精读课文。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选取了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这是全文写景物最精彩的1段。作者首先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又使人感到象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则从另1个角度写水澄澈空明。“似与游者同乐”,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1笔两写,互相点缀,写来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1扫作者被贬后郁闷沉痛的心情,而对小石潭这1奇趣感到轻松、快慰。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1个“凄神”,1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5、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11列出?   最后补叙同游者,作为游记的结束是古代山水游记的1种格式,也可以看作游记的附文。   5.研读课文。   学生4人1组,开展讨论,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   a.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b.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   --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c.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6.学生活动   有人认为书上课文插图不能足以反映出小石潭的美景,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你的理解为课文再创作1幅你满意的插图。   7.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探究本文写作手法, 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1处你熟悉的(或扬州的)旅游景点,写1篇23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小石潭记》教案(2)   1 、目的要求: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2、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3、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4、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8记”中的第4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5、教具准备:U盘。   

6、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   

1、导入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1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8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1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1同欣赏他的8记之1—《小石潭记》。   

2、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8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8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   《小石潭记》是《永州8记》中的第4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1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整体感读。   

1、试读。   A、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B、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cenci 寂寥jì liáo 摇缀 yáo zhuì 隶 lì 篁竹huánɡ zhú 清冽qīnɡ liè 为坻wéi dǐ为屿wéi yǔ 为嵁wéi kān 佁然yǐ rán   俶尔chù ěr 翕忽xī hū 差互cjhu 悄怆qiāo chuànɡ 幽邃yōu suì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1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放录音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1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4、整体感知   

1、小组交流(4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2、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1种角色   (2) 1词多义   以:

1、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2、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3、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1、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2、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1、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2、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2、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

1、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1)   

2、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1、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流象北斗7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3、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1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1、闻水声,如鸣佩环。( )   

2、皆若空游无所依。( )   

3、似与游者相乐。( )   

4、天涯若比邻。( )   

5、小结   

6、作业   1.读,背课文。   

2、翻译课文。   第2课时   

1、 导入新课。   齐读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体会景物蕴涵的作者感情。   

2、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1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2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3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4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5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3、探究质疑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1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1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1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4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4段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6、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11列出?   

7、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与作者对政治改革满腔热情却遭贬很相似;暂时的欢乐1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8、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4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5、作业   背诵全文。   第3课时   

1、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 “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1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

1、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2、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7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1静1动来描写小溪。   

4、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

1、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2、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4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1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1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2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   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1共只用了4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2、讨论明确   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围绕小石潭周边,作者描写了篁竹、青树、藤蔓;围绕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写了水声、潭水、游鱼、溪身、气氛。第1段描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人迹罕至,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这1段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第2段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潭水的特点是清澈见底,游鱼的特点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整段话无1处写水,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就像在空中浮游,写出了水的清;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更显出了水的清,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作者先写鱼儿1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这是静态描写;忽然,鱼飞快地窜往远处,非常活跃,好像跟游人逗乐,这是动态描写。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渗透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感到快乐。   第3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写小溪,溪身像北斗7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态;溪水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1静1动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小溪曲折延伸,望过去,看得见的1段水面映着天光云影,亮光闪闪,看不见的1段光亮就灭了。1明1灭,精确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3、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1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佩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1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2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1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4、拓展练习   活动设计:假如你就是1位录像师,请你把文章展现的景物重现画面、声光,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   活动要求: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课文的描述,可以拓展,进行润色、加工。   小组活动:内部讨论。(教师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组发言人语言展示录制的设计和内容。   ——《小石潭记》是1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1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4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5、课堂小结。   《小石潭记》是1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以写景取胜。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1。文章先写所见景物,再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后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被贬谪后的心情常常是忧伤悲凉的,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小石潭气氛恰当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往往寥寥几笔,神形兼备,各尽其妙。   

6、作业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23百字。   

7、 板书设计:   景物:潭水:清澈见底 游鱼: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气氛:幽深冷寂   情感: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小丘向西行走1百2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1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1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1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1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1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7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4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1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1个叫恕己,1个叫奉壹。

4年级上习作:《记1次游戏》教案



2、4年级上习作:《记1次游戏》教案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暑假来 教学目标 1.记1次游戏习作,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游戏的乐趣,激发习作兴趣。 2.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体验出发,创造性地展开话题,在叙事中真实、具体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按照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的顺序把活动的过程写以及自己当时的心情清楚。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体验出发,创造性地展开话题,在叙事中真实、具体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地把游戏过程写清楚的能力。 第1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都做过什么游戏?你怎样介绍这个游戏?(指学生回答) 师:看来丰富多彩的游戏都是大家最喜欢的活动,有1位小朋友也和大家1样喜欢游戏,他不仅在游戏中享受着快乐,还把游戏写了下来,你们想看看吗?(出示课件2) (屏幕出示)今天就让我们来做1做,写1写这个游戏。(板书:记1次游戏)

2、学习范文,提炼写法。(出示课件3)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个游戏怎么样? 2.交流: 师:你认为这个游戏怎么样?你是从哪些语句的描写中感受到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 (1)游戏前你做哪些准备。 (2)在游戏中,做了些什么?印象比较深的是什么?1.小组交流。

中班超市购物规则教案?



3、中班超市购物规则教案?

我们去超市买东西,千万不能偷拿人家的东西而不付钱。更加不能破坏甚至偷吃人家的东西哟,这样是不对的。

记梁任公先生的1次演讲教案



4、记梁任公先生的1次演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提高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知大师的人格魅力,陶冶高尚情操和爱国的情怀。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典范文章的阅读,掌握写人记事文章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体现出来的梁任公先生的爱国思想。

3、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法、赏析法。

4、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旁注法。

5、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 。

6、视频导入,主角出场 在正式上课前,我们先来看1段视频。(播放视频1) 我们知道,梁启超在政坛上是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但同学们知道吗?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 他自幼有“神童”之誉,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他作为学者,创办了中国近代第1本新文学杂志《新小说》,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总约千万余字,合编为《饮冰室文集》。他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但如果你想认识1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让我们1同走进《记梁任公先生的1次演讲》。(板书题目)。

7、自主学习,旁注分享 我们先来看题目,表面上看是记事的,实际上是写人的。大家想想,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把梁任公先生写得活灵活现,使之呼之欲出的呢? 学生都能说到是“细节描写”。

8、合作探究,重点突破 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其中每两小组完成1个问题的合作探究,3分钟后,派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总结、明确。

9、外拓展,情感升华 说起“爱国”,你会想起哪些名言、哪些歌曲或哪些人与事? 1

0、作业布置,表露心声 请以“爱国”为话题,根据自己的感悟或联想,写1篇300字左右的微作文。

季节教案:水娃娃漫游记_季节教案



5、季节教案:水娃娃漫游记_季节教案

作为1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1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季节教案:水娃娃漫游记_季节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活动目标:   

1、掌握故事的梗概   

2、知道水在1定条件下可变为冰块、气体   

3、形成初步的固体、气体和液体的概念   活动准备:   冰块、烧水用的小壶、1块玻璃片   活动过程:   

1、承接上次课,引入本次课(承上启下)   师:小朋友,你们还记得大头儿子带着水娃娃找妈妈的故事吗?   师:这次啊,水娃娃又想出去玩了,可是大头儿子上幼儿园去了,怎么出去玩呢?   师:我们来看看它们到底是怎么出去玩的。并且,这次水娃娃们会变魔术了,我们来看看它们是怎么变魔术的。(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兴趣)   

2、教师讲述故事   

1、在“太阳公公答应了它们的要求,放出了强烈的光和热”的地方,教师可强调:“对了,水娃娃只有在加热的时候才会变成水汽娃娃!”以加深水只有在加热的情况下才能变成水汽娃娃。   比如:师:小朋友们,水娃娃是为什么会变成水汽娃娃呢?   

2、同样,在“这时冷空气爷爷来了,水汽娃娃们冷得发抖。有的水汽娃娃被冻得坚持不住了,变成了雨点……变成了小冰雹,也从天上掉下来了。”时,教师也要加深水汽娃娃只有在寒冷的时候才会变成雨点和冰雹。   比如:师:这1次水娃娃又变成了雨点和冰雹,这是怎么回事呢??   

3、讨论故事中的情节   

1、水汽娃娃又变成了水娃娃,那它后来又经过了哪些地方呢?   钻到地底下,变成了地下水娃娃,掉到河里、江里、湖里变成了江、河、湖水娃娃。教师这时候要引出淡水的概念,考虑到幼儿会思考这些水娃娃为什么叫淡水,教师务必说清楚淡水是没有味道的。   师:在水娃娃回到大海里,又变成了什么娃娃呢?   生:变成了咸水娃娃   师这时可以进1步提问为什么叫咸水娃娃,让幼儿对海水又苦又涩的性质有1定了解。   

4、作实验,加深印象。   教师作实验时务必注意安全   

5、总结   我们水娃娃的魔术变得太厉害了,它们会变成空气飞上天,还会变成想砖头1样硬的冰雹。可是水娃娃漫游记还没完了,还有1集,下次老师再告诉你们!。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



6、《小石潭记》教学教案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 篇1   

1、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2)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4)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2、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3、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掌握记叙的顺序。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4、课时安排: 1课时   

5、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 篇2   知识能力: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2.理解作者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怨愤抑郁的心情。   教学重点:   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中国文人有1句话说:1山1水真朋友,1花1鸟好兄弟。文人在失意郁闷时寄情山水,唐代有1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1组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8记》,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们1起来学习他的《永州8记》之1的《小石潭记》。   2.作者及文体简介.   出示柳宗元简介,并指名学生读。   3.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学习重要字词的含义。   2.听录音朗读,感受作者描写的情境。   3.学生模仿朗读,注意语调的变化。   4.知与不知试试看.   1.解释下列括号内字词的意思。   水尤(清洌)   往来(翕乎)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2.说说课文中"以"、"为"的不同含义。   全石以为底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   以其境过清   为堪为岩   5.临潭观景悦心情.   1.小组合作探究.   ⑴课文中哪些句子写石,哪些句子写水清,找出相关句子,并说明理由。   ⑵.文章1开头,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观鱼时与游者乐,可是坐潭后,竟悄怆幽邃,这“1乐、1凄”,矛盾吗?为什么?   ⑶、1切景语皆情语,小石潭的景与情如何统1的?   

2、学生交流,解决问题。   

3、教师小结。   6.寄情山水抒真情。   1.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比赛。   2.作业:任选1处景致把它写成1篇短文。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作者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和细致地描摹的能力。   

3、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1、对精彩语段的品读   

2、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   

1、查找相关资料   

2、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   教学设计:   

1、导入。   展示风景图片(配乐)   

2、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   作者及写作背景、小石潭美景等。   

3、朗读:   范读(学生听)→自由放声朗读→学生个别读→互读(找自己喜欢读)→齐声读   

4、译文(4人小组边读边译)   

1、摘录不能解释的字词。   

2、按段落通译全文。   

5、整体感知:   

1、说说课文游览的顺序是什么?   

2、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A、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或:游览顺序   B、借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6、品读赏析:(找喜欢的句子读,并说说为什么)   ⑴逐步引导:   观察入微、描写细腻、语言生动(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景致幽静。   ⑵学生质疑。   

7、小结及实践: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细致地观察,精美的语言,描写小石潭的幽静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感情融入了景物之中。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 篇4   

1、目标与要求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1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   

1、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1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1.全文的结构层次。   第1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2部分21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3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4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2课文的语言特点。   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以下特点: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因此,从语言上看,这是1篇难得的好文章。   3.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8记》中的1篇。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请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这种情感,从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造邃中可以看出。   但是,文中表现的又不完全是郁郁寡欢的心情,在抑郁忧愁的基调中,仍可见1些乐意,这从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中隐约可知。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从小山丘向西边走1百2十步,隔着1片竹林,听见水的声音,非常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1样,心中高兴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样的1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开1条道,这样就发现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 篇5   

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2、教学重点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4、教学工具 :多媒体   

5、教学流程   

1、诗歌导入:同学们,大家先看1首诗,多媒体展示元好问的《论诗3十首·其2十》:“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1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大家知道这首诗中柳州深是指哪个诗人吗的?对了,他就是唐代诗人柳宗元,下面就让我们1起走进小石潭,走近寂寞的柳宗元。   (板书:小石潭记,柳宗元)   

2、多媒体展示“作者介绍”和“记”的文体知识   作者介绍: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在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他因政治原因被贬湖南永州,后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4年,死于柳州。在任永州司马时,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8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1篇。   记:古代的1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比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核舟记》、《醉翁亭记》   

3、感知文章   (1)初读: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声音洪亮。   (2)正音:有没有不会读的字词?如果没有,我从文章中挑了几个词语来检查1下,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1下?   悄怆(chuàng)、篁(huá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为嵁(kān)、差(cī)互、寂寥(liáo)、幽邃(suì)、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龚(gōng)古   读得很好,下面大家齐读,每个词语读两遍   (3)听读(播放多媒体):我们听1听录音示范朗读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4)同学推荐代表范读。要求带着感情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教师评价:读得很好,并且能够带着感情。我们就从文章中找1找能集中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