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致大海》优秀教案,《致橡树》朗诵要领是什么?
1、高中语文《致大海》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教材中,普希金的《致大海》通过对大海的倾诉、赞美和依依惜别,表现了诗人热情奔放、气势充沛的个性,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致大海》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致大海》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和借物抒情的手法 2.体会诗歌中联想的重要作用及对主题的表现作用 3.体会哀歌式的忧郁美和人与自然重构世界的瞬间之想象思维 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4.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1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1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2、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9世纪俄罗斯民族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从小受文学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1些歌颂自由、反对**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 普希金的作品富有强烈的人民性,因而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他1生写共写抒情800多首,如著名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致诗人》;叙事诗《茨冈》《青铜骑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和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果戈理曾评价说:“1提到普希金的名字,就会立刻想到俄罗斯民族诗人。事实上,在我们的民族诗人中,没有1个及得上他,而且没有1个人能更适宜于被称为民族诗人……在他身上,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精神,俄罗斯的语言,反映得这样的纯洁,这样的净美,有如突出的光学玻璃上面所反映出来的风景。”高尔基盛赞普希金是1位“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他“无论在诗句的美或是在感情和思想的表现力上,从来没有人能够超过的1位诗人”,他是“伟大的俄国文学之始祖”。 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1样柔和、优美,像松脂1样鲜明,像水晶1样透明、洁净,像春天1样芬芳,像勇士击剑1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1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3、写作背景 1824年夏天,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1篇诗作——《致大海》。
4、分析鉴赏 全诗十5个诗节,可以分作3个部分来读。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1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诗人再1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1)第
1、2节:“再见吧……你召唤的喧响。” 这两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 第1节:“自由奔放”、“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写出大海的特有的品格与美丽的形象; 第2节:“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1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1个地方,即将与大海离别,诗人对大海至为留恋。诗人把大海视为知己,所以,“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怒诉”向大海诉说自己的向往与悲苦,这里,大海这1意象无疑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大海发出的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其实正是诗人忧郁之情的1种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1种向往。 (2)第3节至第7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使我留在你的身旁……” 这5节写诗人向大海吐露自己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隐秘的愿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失去自由的懊丧,为逃往海外的夙愿难以实现而愁苦满怀。 第3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人开始了回忆。 由于沙皇**制度的黑暗,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去国外1游,他也因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1个人茫然地徘徊在海边。 第4节:再次写大海的美好——“阴沉的声调”、“深渊的音响”、“沉寂”、“激情”。 第5节:写大海的双重性格。 第6节:这里“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我曾想永远地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并用“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1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 第7节: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为此诗人长久地“苦恼心伤”,面对浩瀚的大海,诗人悲愤地呼唤“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3)第8节至第13节:“有什么好吝惜呢……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这6节写诗人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念,他们与作者精神相通,也与大海的精神相通,在这里,诗人深感前途渺茫,壮志难酬,哀叹了人们的不幸命运。 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1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1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1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另1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2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 (4)第1
4、15节:“哦,再见吧……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这两节写诗人绝不忘记大海的誓言,诗人决心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为自由奋斗不息。 《致大海》写出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羡慕与依恋: 大海有广阔的襟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所以,诗人热爱大海;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他失去自由的懊丧,在变相的流放中,他感到像“囚徒“1样,所以,诗人羡慕大海;是大海使他缅怀起举世震惊的英雄,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伤”,这时“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带到“荒漠之乡”——第2次流放的地方。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所以,诗人更依恋大海。这正是诗人把大海说成“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是他“心灵的愿望之所在”的原因。
5、总结主题:这首诗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抒发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苦闷,表现诗人在残酷**下的崇高的自由精神。
6、特点分析:
1、借大海的形象表达自由的精神 这首诗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2、强烈浓厚的抒情气氛 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对大海的倾诉,诗人在诗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并蕴含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3、人与自然相逢、同1,并重构世界的瞬间 诗人与大海相遇,他胸中涌动着海1样的澎湃。诗人把岛、岩石想象成凝固的浪峰,已是诗人改变的自然,接着,诗人由观照海,到由海反观,最后与海同1了。这1瞬间,海是诗人向远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这就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思维流程。
7、课后作业:
1、熟读这首诗,认真体会普希金诗歌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1。
2、阅读舒婷的《致大海》,体会两诗的相同与不同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1样冷静 冷夜的山岩死1般严峻 从海岸的山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掠走过去的1切 1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1973.2 资料:
1、在诗中,普希金尊称拿破仑是“1处峭岩”,称圣赫勒拿岛上拿破仑的墓地是“1座光荣的坟墓”。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去世,普希金得到这个消息后,思潮起伏,于6月18日创作了著名的抒情诗《拿破仑》。诗中,普希金公正地谴责了这位给人民“留下了血腥的记忆”的“被判罪的君王”,揭露了他曾作为“暴君”的“贪得无厌”和“出奇制胜的凶残”。但更为主要的是,诗人以深刻的历史理解咏叹了拿破仑的历史贡献,回顾了他不平凡的1生。诗人崇敬地称拿破仑孤寂的死是“伟大的人物明星殒灭”,称他“赫赫英名”的“不朽之光却在闪烁”。诗人站在历史发展的致高点肯定了拿破仑对俄国和世界历史的重大意义,拿破仑曾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引入俄国,激发起俄国1代年青知识分子反抗沙是**暴政的革命热情,推进了俄国和整个欧洲反对封建统治的民主主义运动的发展,所以普希金在《拿破仑》诗的最后称“他为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这也正是普希金在《致大海》中歌咏拿破仑的重要原因。
2、《致橡树》朗诵要领是什么?
每个人的理解不同,重音和节奏的掌握也就不同,我仅从的个人出发谈1下。我们从朗诵的角度把这首诗分为几个部分依次来说: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在这1部分,诗人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自己不愿意要的各种爱情。那么,能够突出这几种爱情特点的词句就是重点。这几种意象(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需要重读,但是次重读,最需要重读的是炫耀、单调、常年、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这些词汇最容易表达感情。在这1个大层次里,还有小层次。当说凌霄花和鸟儿的时候,多少带有点鄙视;泉源和险峰则完全是1种奉献的爱情,所以要读出那种“虽然可圈可点,但我并不期待”的感觉。最后,“甚至日光,甚至春雨”,音调要扬上去。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1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1起。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1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这里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然后诉说了1种执着与默契。当诗人表明态度的时候,木棉、树、站,要重读, 不够、近旁要次重读。“不够”1词要读得坚定有力,这个“站”字,不但要重读,还要读出深情。当诗人诉说执着与默契的时候,“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呼应的感觉1定要读出来,句子本身在呼应,所说的感情也在呼应。这1句话中,“紧握”“相触”2词要强调,但不是以重音的方式强调,而是以坚定且满怀深情的方式强调。最后,“没有人”可以重读。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这1部分,出现了很多的意象,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意象及形容词本身给我们的感觉去读。这1部分的节奏感1定要把握好,其语速变化这里没法细说,希望你自己好好体会1下。最后“终身相依”1定要语速放慢且深情,“终身”2字要加强。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最后1部分,我们要把感情升华。这1部分很多字词读起来都有难度,因为1个字所包含的可能就是很有分量的感情。第1个字“这”,其中既有感情,又有思考,指代了作者想要的爱情,分量何其重也,所以,“这”字读完了要有挺顿,但是由于要切合整体节奏,停顿不宜太长。同样,“伟大”、“坚贞”,也不可小视,至少要用重音将其突出1下。最后1句话,说实话,我自己都觉得没有理解,所以我诵读的时候只是采取1般处理方法,也不知对不对。“爱”字舒缓深情,“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这两句稍快1点,最后“足下的土地”读得坚毅且有回味感1些。
3、学习《鸿门宴》,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樊哙闯帐”部分,要求读出情节的紧张感,读出不同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特点...
B。
4、适合《致橡树》朗读的配乐(5分钟以上)
我试过吕思清的小提琴,节奏和诗配合得天衣无缝,强烈推荐!!
5、如何朗读舒婷的《致橡树》?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1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1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1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耐段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朗诵技巧指导:诗歌第1层:批驳种种世俗的爱情观。首先,要通过对应的相同句式把握停顿的节奏和重音。首句“我”是领词,其后停顿要稍长,4句中“我”后停顿稍短,两句中“爱”是重音,均需以缓气柔声送出。第
3、6句中,“炫耀”“重复”为突出否定态度,要重音读。第
8、10句中,“送来”“增加”“衬托”为表明诗人的否定昌正誉态度,仍为重音。其次,通过意象,确定重音。诗人以6个意象表达了6个否定:极力攀附的爱情观——如凌霄花之于高枝;单方痴恋的爱情观——如痴情鸟之于绿荫;1味奉献的爱情观——如泉源送出慰藉、险峰衬托威仪;自我牺牲的爱情观——如日光、春雨之于万物。“绝不学”“绝不像”“也不止”“甚至”,这些副词要以重音处理,以表明作者鲜明的态度。诗歌第1层的旋律是昂扬、向上的,朗读时要坚定有力;句式由长到短,情感也由平缓到急促;节奏可逐渐加快,语调逐渐高昂,切不可声嘶力竭。最后以肯定语气并逐渐加强送出“这些都还不够!”,把重音落在“不够”上,以表达对前文各种意象所象征的爱情观的否定,并顺利过渡到第2层。诗歌第2层:倾诉自己向往的爱情。要根据抒情形象的特点,抓住木棉树对橡树独白这1特定情境来确定重音,以突出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争取女性尊严、地位独立、人格价值的抗争。诗人强调爱的基础是:独立、平等。对于着重表现女性温柔真挚、细腻缠绵的词语,如“木棉”“红硕的花朵”“紧握”清如“相触”“共享”“相互致意”及最后3个“爱”,朗读时可确定为情感重音,但语气节奏需舒缓、深情,语调不要张扬,既要突出女性的自尊又要突出其柔美的特点。对表现男性阳刚之美的重要词语,如“铜枝铁干”“刀”“剑”“戟”,要用重音,以鲜明地传达出对男性阳刚之美的赞颂;对表达诗人爱情观的相关词语,如“站”“听懂”“分担”“永远分离”“终生相依”“这”等,要加重语气,以表明诗人鲜明的爱情观,强化诗歌的主题。这1层的朗读,1定要以突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为核心。注意,朗读最后1句情绪要饱满,语调要上扬,节奏要明快,以表现诗人对爱的执著和对爱的真谛的深刻体悟。拓展资料:《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1,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 作者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文学赏析: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致橡树》 。
6、舒婷的《致橡树》适合中学生朗诵么?
舒婷的《致橡树》就朗诵来说,字数比较合适。但由于中学生的人生阅历比较浅,不能很好地体会其中的感情,《致橡树》表达了女性的1种爱情观——不依附于伴侣,而是要自立自强,独自撑起1片天地,与伴侣站在同1高度,共同守护爱情,面对磨难。而且这种爱情题材的诗歌不知对于中学生会不会有些敏感,如果是在大的比赛中,并不推荐;如果在班级范围内,而朗诵者有1定的功底,能够较好的表达出诗歌的情感,这也不失为1种好的选择。《假如我们在太阳中升起》也不错:假如我们在太阳中升起与往事1同漫步假如我们在爱情的水梦里摇荡在繁星满天的秋夜赶路假如我们独请你1人残留在千日红最后的遗香假如你挥响山野的风铃阻止过1990年落山的太阳就请船只,完好的把桨带回岸上就请时间,为第1片夜色抹上黄金假如错过日初,就准时守在日落假如穷尽所爱,仍不过1吻无数苍白的季节随风飘尽雨雪打空的双眼,映入春色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