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苏教版四上《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课时优秀教案及课件,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找规律》教案

谁有苏教版4上《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优秀教案及课件



1、谁有苏教版4上《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优秀教案及课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有序、有层次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有去过商场购物吗? 出示商场购物情境图,提问:如果你有100元,这些商品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元? 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启发引导。

2、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27页例1情境图。 谈话:小明和爸爸今天也到商场购物,它们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他们可能买什么? 利用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运动服饰和运动鞋的场景中,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提问:小明和爸爸买1套运动服和1双运动鞋,可能花多少元? 学生计算,并说出多种可能,教师相应板书。 明确:买1套运动服和1双运动鞋因为选择不同,有多种选法。购买不同价格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剩下的钱是不同的。 (2)出示问题:小明和爸爸带300元,买1套运动服和1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讨论:最多剩下多少元?再指名汇报。 师小结: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剩下的钱就最多。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1、剩下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用去的钱,可以先算用去多少元。

2、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可以先算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1共要用多少元。 引导:先想想每1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学生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1、1共用去多少元?130+85=215(元)

2、剩下多少元?300-215=85(元) (3)想1想:如果买3顶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汇报交流。 引导:先想想每1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1、最多用去多少元?24×3=72(元)

2、最少找回多少元?100-72=28(元) 2.思考: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师小结:我们要在读题后要弄清题目里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可以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要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

3、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1题。 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1)出示问题(1),引导分析:从“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想到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追问:有了这样的数量关系,要求这个问题,还缺少什么条件? (2)学生独立分析问题(2),先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再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教师强调: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观察表格,并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1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启发。 提示:要求足球组的人数,可以先算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再将总人数减去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即可求得足球组的人数。 3.完成教材第29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让学生说说每道的数量关系。 师提示:这两题都要先算4个茶杯的总价。

4、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

1、1共用去多少元?130+85=215(元)

2、剩下多少元?300-215=85(元) 答:剩下85元。 教学反思:本课不仅要教会学生去分析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体会数学的逆向思维,从问题想起,根据问题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

苏教版1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找规律》教案



2、苏教版1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找规律》教案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郭开新 第7单元找规律 第1课时找规律(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拼摆、涂色等活动发现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3.激发学生喜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1.投影出示:1串美丽的珠子图。 师:有1串珠子,不小心断了,丢失了1颗珠子,你知道丢失的是哪1颗珠子吗?请你猜猜看。 让学生猜1猜,猜对的要给予表扬。老师还要告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有1定的规律的。有规律的事物总给人1种美的享受。这节课就让我们1起找规律。(出示课题) 2.猜图形。 □○□○□○□ 师:猜1猜,最后1个图形是什么? 生:○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这排图形是按规律排列的。 生2:因为□后面的是○。 生3:因为这1排图形是按□○重复出现的,○在后面。 师:有道理!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找规律(出示课题)

2、新课讲授 1.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出示例1主题图。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1:新年要到了,同学们把教室布置得非常漂亮。 生2:有彩旗、灯笼和花朵。师:猜1猜,最后面这面没有涂色的旗会是什么颜色?师:根据画面上这4种事物排列的规律,每种事物排列后面1个应是什么?学生发言,教师边演示边讲出来。

小学苏教版2年级上册“狐狸和乌鸦”教案设计分为两课时怎么写



3、小学苏教版2年级上册“狐狸和乌鸦”教案设计分为两课时怎么写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就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和朗读狐狸对乌鸦3次说的话。   2.理解课文的寓意。   3.学会掌握8个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思路:   首先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课文和教师的范读,初知课文大意,并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认读生字,识记字形,抽读词卡。然后从整体入手,提出问题,以问促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接着部分深究,通过提问,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最后回归整体,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明白课文所含的道理。整个教学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导”,重在抓住重点词句段,以问促读,以读促说,以说助读,以此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启发谈话,出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听过狐狸的1些故事吗?谁知道狐狸的本性是什么样的?(狡猾)你们见过乌鸦吗?它和别的鸟,如黄鹂、孔雀、百灵鸟相比,它的羽毛漂亮吗?它的叫声好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个狐狸和乌鸦的故事,看看这篇寓言告诉我们1个什么道理。   

2、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把带生字的词语,看拼音多读两遍。)   1.检查自学情况。读下面句子,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1)乌鸦在大树上做了个窝(wō),狐狸住在大树底下的洞(dòng)里。   (2)狐狸对乌鸦说:“您的羽(yǔ)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就差(chà)多了,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唱几句(jǔ))吧!”   (3)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唱起歌来。哇(wà)……她刚1张嘴,肉(ròu)就掉(diào)下来了。   2.抽读生字、生词卡片。(先带拼音读,然后再去掉拼音读。)指导学生学会生字词。   窝洞羽毛差多了   肉哇几句掉下来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讲了1个什么故事?(课文讲了1只狐狸骗取了乌鸦嘴里1片肉的故事。)   第2课时   

1、导语:狐狸是怎样骗到乌鸦嘴里的这片肉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分段读讲课文,重点理解乌鸦上当受骗的经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1想这段有几句话?从这里你知道什么?(两句话。知道乌鸦住在树上的窝里,狐狸住在树下的洞里。他们是邻居,彼此是了解的。)   2.默读课文2—3自然段。   思考:乌鸦与狐狸的故事是怎么发生的?找出最能说明原因的句子。(乌鸦找到1片肉,高兴地站在树枝上,狐狸见了直流口水,想吃这片肉。点拨“直流”的意思。)   3.重点讲读4—7自然段。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划)思考:   (1)狐狸对乌鸦说了几次话?每次都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说?   (2)乌鸦每次听了狐狸的话是怎么想的?有什么反应?结果怎样?   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点拨,结合看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狐狸“想了想”,它想什么呢?(狐狸暗暗打主意,想鬼点子,让乌鸦张口把肉掉下来。)。

苏教版3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7课时3位数除以1位数首位不能整除



4、苏教版3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7课时3位数除以1位数首位不能整除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陈改林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59页。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3位数除以1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除法的过程,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培养学生估算和验算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3位数除以1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3位数除以1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除法的笔算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东港小学的学生去参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出示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怎么求? 学生讨论后汇报:东港小学738名学生分2批去参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问题是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列式为:738÷2

2、互动新授

1、估算。 提问:谁能估算1下,平均每批大约有多少人? 学生估计后交流方法:7百多除以2得3百多,估计平均每批大约有3百多人。

2、笔算。 谈话:结果到底是3百多少呢?大家想动手算1算吗? (1)请1位学生示范书写格式。 (2)引导学生回忆,如果是7 3÷2,你能用竖式计算吗? (3)你能用以前学过的计算方法试着计算吗? (4)学生尝试计算后提问:你是怎样算的?与同桌互相说1说。 算出的结果3 6 9是否正确,怎样验算?(学生独立用乘法验算)。

苏教版小学1年级下册语文《这儿真好》 教案最好是第2课时的,



5、苏教版小学1年级下册语文《这儿真好》 教案最好是第2课时的,

苏教版1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 两位数加1位数、整十数》教案



6、苏教版1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 两位数加1位数、整十数》教案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郭开新 第6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 第3课时两位数加1位数、整十数(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1位数(不进位加法)、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寻找数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和独立探索的能力,分小组合作学习并交流体会,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1位数(不进位加)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1位数(不进位加)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口算。 比较每组题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2. 45是由()个十和()个1组成的;38是由()个十和()个1组成的。 3.根据数的组成填空。 45=()+()38=()+()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位数加1位数、整十数。(出示课题)

2、教学新授 1.出示例1情景图。显示:小林和小红在练习写字,小林已经写了25个字,还要写2个字。小红已经写了20个字。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弄清图意,说说可以得出哪些加法问题:如 (1)小林1共要写多少个字? (2)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3.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1)学生独立从画面上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各组分别列出两个问题的算式。b.。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