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研究性课题(社会实践类)
1、中学生研究性课题(社会实践类)
高中课程包括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高中课程改革已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程。就研究型课程开展来说,课题选择是基础、是起步,它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成败。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来说,它又是十分重要的切入口,离开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训练,培养创新精神只能是空洞的口号,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本文主要阐述课题选择的原则、课题的来源、课题选择时出现的问题和对课题选择的建议。
1、课题选择的原则 笔者认为,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选择课题时必须遵循3个原则: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研究是探索真理的活动。强调科学性,是要求我们注重科学价值。所谓科学价值是指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创造,或是在某方面空白的填补,或是前人研究成果的完善或发展,或是某领域某些不正确观点的纠正,或是有助于研究者自身养成良好的科研意识、习惯、态度、规范及思维方式。选题的科学性,可保证课题研究方向正确,而不选反科学、伪科学和荒诞迷信的课题。
2、创新性原则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意在发明、创新和前进。科学研究的选题应体现创新性,这种创新性既可表现为理论、观点和概念的创新,又可以表现为方法上的创新以及应用领域的创新。选择的课题是无人提出的或是别人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它应该是努力在某个领域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创新性是课题研究的生命,因此,努力使自己的课题研究具有创新意识,就能赋予课题研究成果以1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对于高中生来说,刚开始参与科学研究,不能要求过高,但必须做到能独立思考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3、可行性原则 1个小组在实施课题的具体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在选择课题时要充分考虑实施这1课题时的可行性。课题小组成员知识结构状况的可行性应予考虑。高中学生的知识状况不允许在选题时好高骛远,涉及内容的深浅,研究范围的大小,应与知识结构相适应。课题小组成员结构配置也应考虑。组员课外知识的广泛性,爱好专长程度的高低,对电脑操作熟练的程度,社交能力的差异等等,都会影响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2、课题的来源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1个问题往往比解决1个问题更重要。仔细地观察,然后提出问题是科学的核心所在。对于高中生而言,这1点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做才能提出高质量的课题呢?笔者认为,1是仔细观察,发散性思维。2是将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
1、仔细观察,发散性思维 在最初阶段,不应该过多地去顾及“高质量”,而只需要仔细观察自己的周围,对每1事物提出为什么,然后试着给予回答。例如:我们每天吃的大米中含有哪些成分?大米是从哪儿来的?影响水稻生长的因素有哪些?除了大米以外,还有哪些粮食?其营养成分又是怎样的?为什么我们要吃粮食?世界上是否还有饥饿存在?为什么还有饥饿存在?如何才能防止饥饿?砍伐森林与粮食有关吗?准备1本笔记本,随时记下所不能回答的问题,不管它是怎样1个问题,对于自己未知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参考课题。
2、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课题的主要来源。与学生生活有关的问题就有取之不尽的研究素材,可以研究学生用餐问题、校服的穿着问题、学校或周边环境的整治问题。如“关于曙光中学食堂用餐问题的调查”、“现代中学生服装美的调查”、“奉城镇化学工业区周边水质的调查”;可以研究学校课程改革的内容、学生学习中的有关问题。如“学校开设拓展型课的现状调查”、“英语歌曲对高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作用”;可以研究中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学生的交往等等。如“曙光中学学生与父母交流情感的调查”、“如何看待高中生之间的友谊问题”。
3、课题选择时出现的问题 在开始选择课题的时候,常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4个方面:选择的课题题目过大;选题所涉及的研究内容过于抽象;不考虑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对课题中要研究的问题不明确。
1、选择的课题题目过大 选择的课题题目过大,这是学生在选题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他们不知道选择的题目和他的能力、现有的研究条件之间的关系,只是雄心勃勃、跃跃欲试,提出的题目只求1鸣惊人,不考虑其它。如“中西方婚丧嫁娶习俗的比较”,这1课题存在的问题是研究范围太大,显然大大超出学生的能力所能驾驭的范围,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根本无法胜任的。1般遇到学生选择的题目过大时,教师可以在和学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从研究内容、地域和时期等方面对课题进行修改和限定,这样就可以使研究的问题更加集中和清晰。如,在给学生做指导时,建议他研究“解放后奉贤区结婚习俗的演变过程”。
2、选题所涉及的研究内容过于抽象 学生选题中出现的另1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课题所涉及的研究内容过于抽象。如:“关于我校高中生道德水平的调查”、“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高中生消费观的调查”等。无论“道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消费观”等,都很难把握,用单纯的调查方法更是无法测定。在指导学生时,建议课题改为“关于我校高中生对中国传统道德认同态度的调查”。因为高中生都出生在当代中国,受环境的影响,他们会潜移默化地接受某些传统的道德,但也会用新的观念和价值取向来排斥其中的部分内容。通过这样的课题研究,可以帮助当代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道德,同时对“中国传统道德”学术界有比较1致的看法。学生对这1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这样研究起来就比较容易入手。
3、不考虑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这里所说的“可行性”,主要指学校或学校周围是否能提供学生课题实施的必需条件。具体条件有:信息资料、实验设备、药品试剂、时间、精力和财力等。譬如,“青少年自杀现象的心理剖析及预防措施”、“国内旅游指南”、“计算机硬件的测试”、“城市流动人口的调查与思考”和“贷款购房的研究”等课题,学生要研究的话,就缺乏完成此类课题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建议学生对条件问题予以特别的注意。不解决条件问题,课题就不能确立。如“火箭的制作”,需要燃料,还有其它材料。没有他人的帮助,1般的学生无法完成此实验,象这类课题只能放弃。
4、对课题中要研究的问题不明确 对课题中要研究的问题不明确。如,“足球”、“桥”、“电影”和“高中阅读课”等。确定研究课题,应当用简洁明了的词语来陈述。例如,有1个学生想研究高中生开设的阅读课对阅读成绩的影响,他把题目定为“高中阅读课”。这种宽泛的不包含任何问题的陈述显然不合要求,可以改成“高中生开设阅读课程对提高阅读成绩的影响”,这样就比较具体,也包含了问题在其中。因此教师在指导选题时,首先要让学生发散性思维,畅谈在这个题目下有哪些可以研究的方面并11列出,然后引导学生把每个研究的方面转化为问题,从中抽取出对学生最有教育作用的题目,作为学生研究的内容予以限定。这样,在学生进入研究前他对自己要研究什么就比较清楚了。
4、对课题选择的建议 通过1年多时间对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1是放长选题的时间。2是教师加强对选题的辅导。
1、放长选题的时间 现在仅用两3周时间,就完成了选题工作。从实验结果看,这样仓促地让学生走完选题阶段,会使学生失去1个极好的训练机会,也会影响后面工作的质量。因此笔者建议,选题最好能安排两个月或更长的时间。这样学校就不是为选题而选题,教师在引导学生选择课题时,以此为载体,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性的多种教育和训练,使选题过程真正成为1个训练学生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在选题的过程中,1定要组织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课题论证,这对课题的下1步实施非常重要。同时,要增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次数,它1方面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课题的投入和各课题组的进度,督促学生整理总结他们的工作,同时也是给学生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这对其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是1个很好的机会。
2、教师加强对选题的辅导 教师在选题阶段是最忙碌的。其工作大约有这样几方面:发动学生、根据学校统1布置组织学生参与课题选择;提供本学科知识背景,打开学生的思路;进行科研方法辅导;指导学生选题。其中指导学生选题,建议可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介绍各种信息,让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互相启发,逐步集中他感兴趣的内容;帮助学生将感兴趣的内容概括成问题;组织学生从多种渠道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反复论证,明确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向;组织学生讨论明确自己所要解决的课题,哪些资料、数据、信息是必需的、最重要的,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得;指导学生设计研究方案;主持学生课题的开题评审。在课题选择阶段,教师1定要加强对学生选题的辅导。 总之,在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时,必须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选择、确定贴近社会生活实践的课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和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关心社会进步、祖国前途和人类命运,达到精神境界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