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研究性课题(社会实践类),小学三年级课堂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点是什么?
1、中学生研究性课题(社会实践类)
高中课程包括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高中课程改革已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程。就研究型课程开展来说,课题选择是基础、是起步,它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成败。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来说,它又是十分重要的切入口,离开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训练,培养创新精神只能是空洞的口号,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本文主要阐述课题选择的原则、课题的来源、课题选择时出现的问题和对课题选择的建议。
1、课题选择的原则 笔者认为,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选择课题时必须遵循3个原则: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研究是探索真理的活动。强调科学性,是要求我们注重科学价值。所谓科学价值是指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创造,或是在某方面空白的填补,或是前人研究成果的完善或发展,或是某领域某些不正确观点的纠正,或是有助于研究者自身养成良好的科研意识、习惯、态度、规范及思维方式。选题的科学性,可保证课题研究方向正确,而不选反科学、伪科学和荒诞迷信的课题。
2、创新性原则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意在发明、创新和前进。科学研究的选题应体现创新性,这种创新性既可表现为理论、观点和概念的创新,又可以表现为方法上的创新以及应用领域的创新。选择的课题是无人提出的或是别人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它应该是努力在某个领域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创新性是课题研究的生命,因此,努力使自己的课题研究具有创新意识,就能赋予课题研究成果以1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对于高中生来说,刚开始参与科学研究,不能要求过高,但必须做到能独立思考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3、可行性原则 1个小组在实施课题的具体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在选择课题时要充分考虑实施这1课题时的可行性。课题小组成员知识结构状况的可行性应予考虑。高中学生的知识状况不允许在选题时好高骛远,涉及内容的深浅,研究范围的大小,应与知识结构相适应。课题小组成员结构配置也应考虑。组员课外知识的广泛性,爱好专长程度的高低,对电脑操作熟练的程度,社交能力的差异等等,都会影响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2、课题的来源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1个问题往往比解决1个问题更重要。仔细地观察,然后提出问题是科学的核心所在。对于高中生而言,这1点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做才能提出高质量的课题呢?笔者认为,1是仔细观察,发散性思维。2是将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
1、仔细观察,发散性思维 在最初阶段,不应该过多地去顾及“高质量”,而只需要仔细观察自己的周围,对每1事物提出为什么,然后试着给予回答。例如:我们每天吃的大米中含有哪些成分?大米是从哪儿来的?影响水稻生长的因素有哪些?除了大米以外,还有哪些粮食?其营养成分又是怎样的?为什么我们要吃粮食?世界上是否还有饥饿存在?为什么还有饥饿存在?如何才能防止饥饿?砍伐森林与粮食有关吗?准备1本笔记本,随时记下所不能回答的问题,不管它是怎样1个问题,对于自己未知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参考课题。
2、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课题的主要来源。与学生生活有关的问题就有取之不尽的研究素材,可以研究学生用餐问题、校服的穿着问题、学校或周边环境的整治问题。如“关于曙光中学食堂用餐问题的调查”、“现代中学生服装美的调查”、“奉城镇化学工业区周边水质的调查”;可以研究学校课程改革的内容、学生学习中的有关问题。如“学校开设拓展型课的现状调查”、“英语歌曲对高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作用”;可以研究中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学生的交往等等。如“曙光中学学生与父母交流情感的调查”、“如何看待高中生之间的友谊问题”。
3、课题选择时出现的问题 在开始选择课题的时候,常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4个方面:选择的课题题目过大;选题所涉及的研究内容过于抽象;不考虑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对课题中要研究的问题不明确。
1、选择的课题题目过大 选择的课题题目过大,这是学生在选题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他们不知道选择的题目和他的能力、现有的研究条件之间的关系,只是雄心勃勃、跃跃欲试,提出的题目只求1鸣惊人,不考虑其它。如“中西方婚丧嫁娶习俗的比较”,这1课题存在的问题是研究范围太大,显然大大超出学生的能力所能驾驭的范围,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根本无法胜任的。1般遇到学生选择的题目过大时,教师可以在和学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从研究内容、地域和时期等方面对课题进行修改和限定,这样就可以使研究的问题更加集中和清晰。如,在给学生做指导时,建议他研究“解放后奉贤区结婚习俗的演变过程”。
2、选题所涉及的研究内容过于抽象 学生选题中出现的另1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课题所涉及的研究内容过于抽象。如:“关于我校高中生道德水平的调查”、“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高中生消费观的调查”等。无论“道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消费观”等,都很难把握,用单纯的调查方法更是无法测定。在指导学生时,建议课题改为“关于我校高中生对中国传统道德认同态度的调查”。因为高中生都出生在当代中国,受环境的影响,他们会潜移默化地接受某些传统的道德,但也会用新的观念和价值取向来排斥其中的部分内容。通过这样的课题研究,可以帮助当代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道德,同时对“中国传统道德”学术界有比较1致的看法。学生对这1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这样研究起来就比较容易入手。
3、不考虑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这里所说的“可行性”,主要指学校或学校周围是否能提供学生课题实施的必需条件。具体条件有:信息资料、实验设备、药品试剂、时间、精力和财力等。譬如,“青少年自杀现象的心理剖析及预防措施”、“国内旅游指南”、“计算机硬件的测试”、“城市流动人口的调查与思考”和“贷款购房的研究”等课题,学生要研究的话,就缺乏完成此类课题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建议学生对条件问题予以特别的注意。不解决条件问题,课题就不能确立。如“火箭的制作”,需要燃料,还有其它材料。没有他人的帮助,1般的学生无法完成此实验,象这类课题只能放弃。
4、对课题中要研究的问题不明确 对课题中要研究的问题不明确。如,“足球”、“桥”、“电影”和“高中阅读课”等。确定研究课题,应当用简洁明了的词语来陈述。例如,有1个学生想研究高中生开设的阅读课对阅读成绩的影响,他把题目定为“高中阅读课”。这种宽泛的不包含任何问题的陈述显然不合要求,可以改成“高中生开设阅读课程对提高阅读成绩的影响”,这样就比较具体,也包含了问题在其中。因此教师在指导选题时,首先要让学生发散性思维,畅谈在这个题目下有哪些可以研究的方面并11列出,然后引导学生把每个研究的方面转化为问题,从中抽取出对学生最有教育作用的题目,作为学生研究的内容予以限定。这样,在学生进入研究前他对自己要研究什么就比较清楚了。
4、对课题选择的建议 通过1年多时间对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1是放长选题的时间。2是教师加强对选题的辅导。
1、放长选题的时间 现在仅用两3周时间,就完成了选题工作。从实验结果看,这样仓促地让学生走完选题阶段,会使学生失去1个极好的训练机会,也会影响后面工作的质量。因此笔者建议,选题最好能安排两个月或更长的时间。这样学校就不是为选题而选题,教师在引导学生选择课题时,以此为载体,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性的多种教育和训练,使选题过程真正成为1个训练学生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在选题的过程中,1定要组织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课题论证,这对课题的下1步实施非常重要。同时,要增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次数,它1方面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课题的投入和各课题组的进度,督促学生整理总结他们的工作,同时也是给学生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这对其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是1个很好的机会。
2、教师加强对选题的辅导 教师在选题阶段是最忙碌的。其工作大约有这样几方面:发动学生、根据学校统1布置组织学生参与课题选择;提供本学科知识背景,打开学生的思路;进行科研方法辅导;指导学生选题。其中指导学生选题,建议可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介绍各种信息,让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互相启发,逐步集中他感兴趣的内容;帮助学生将感兴趣的内容概括成问题;组织学生从多种渠道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反复论证,明确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向;组织学生讨论明确自己所要解决的课题,哪些资料、数据、信息是必需的、最重要的,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得;指导学生设计研究方案;主持学生课题的开题评审。在课题选择阶段,教师1定要加强对学生选题的辅导。 总之,在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时,必须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选择、确定贴近社会生活实践的课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和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关心社会进步、祖国前途和人类命运,达到精神境界的升华。
2、小学3年级课堂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点是什么?
你好!! 所谓读写结合点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 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同1系统中的2个子系统。新课标下的读写结合,注重读写结合点的契合,注重科学的训练,注重学习主体对文本的感悟,从阅读中学习语言,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把阅读感受和体验转化为语言文字。如果把读写结合起来作为1个整体来看待,并循序进行整合训练,以教材作为中介,抓住读与写的结合点,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实现读写迁移,科学地安排读写训练,便能更好地调节课堂结构,突出“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明确读写结合的基本原则。 所谓“读写结合原则”就是要在“读”中求“学”,在“学”中求“写”,初3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首先把握住朗读环节,在朗读中对学生进行思想、知识、技巧、方法的教育,达到读书育人之目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吸收语言,借鉴写作技巧。(2)找准读写的结合点,科学训练。 所谓读写结合点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初3语文教学要紧扣课文,把读写结合的基础知识落实课文。根据训练内容,1般应抓好5个结合点: 1.读课文,理解文中关键字词——作文中的遣词造句练习。 具体做法为:摘抄积累运用。教师应当提倡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或作业时做摘抄,或者从教师的角度给学生指出1些比较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要求学生背诵,并且有意识地设计写作情景让学生在作文中进行运用。教材中的每1篇文章都堪称文质兼美,精彩词语比比皆是,是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绝好范本。如何充分利用文本丰富学生的词语仓库,帮助学生掌握积累词语的方法呢?做法是1“读”、2“画”、3“想”、4“写”。读书想要读懂、读透,具体地说是边读、边画、边想、边写。“画”就是教给学生给好词佳句做记号的方法,好的词语用固定的记号做以标注。“想”,就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养成勤思考的习惯。难以理解的词语要想办法弄明白。“写”就是教会学生在文章的空白处随手写同类词、写近反义词,写类似的重叠词或者在作业中抄写。经过1“读”、2“画、”3“想”、4“写”,学生在学习词语过程中读有目的,学有重点,并自觉养成独立、自主思考词义、把握课文重点词汇的习惯。在此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读时随手在字里行间写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进而带着感受再次朗读课文,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会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以便在文章中合理借鉴运用,让他们在“读”中求“学”,在“学”中求“写”。 2.读课文,分析重点句式——作文中的句式练习或仿写练习。 具体做法为:小练笔。小练笔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有时间、有需要就可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星星变奏曲》中的“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结构时,便可指导学生进行句式仿写训练,达到理解诗歌感情的教学目标,以读导写,以写促读;如教学《故乡》中“雪地捕鸟”的片段,读《我的叔叔于勒》中“吃牡蛎”的情节,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分析其细节描写的好处,总结出它的具体做法,并可创设 “时髦小姐嗑瓜子”、“姐姐买花边与商人的讨价还价”、“鱼鹰捕鱼”、“猫捉老鼠”等情景让学生练笔,体会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以读促写。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1反3,养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小练笔作为1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去落实,因文而异,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获得1定的知识,养成1种好的习惯,是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3.读课文,理清结构、概括段意——作文中谋篇布局训练。 具体做法是:罗列提纲。议论文教学是初3阶段的重要环节,也是学写议论文的重要步骤,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读书来罗列提纲的环节便显得尤为重要。议论文的提纲编写大致可分为3个步骤:第1,提出问题;第2,分析问题;第3,解决问题。但要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教师还应当在“读”字上下功夫。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要使学生明确:作者提出的是什么问题或观点?怎样去证明问题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用了哪些论据?这些论证方法和论据有什么特点?逐1让学生明白写作议论文的要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在课后练习中适当的提出1些热门话题或现象让学生自拟详细的提纲,为作文作铺张。如《敬业与乐业》,这篇课文的结构非常的完整、清晰,在朗读训练中指导学生罗列提纲的同时,教师便可出示“高分低能”、“开卷有益”、“如何对待网络”等热门话题或典型现象,让学生完成其拟写提纲训练,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实现读写迁移。 4.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作文中的选材练习。 具体做法是:归纳主要内容。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训练最基本的要求。不少同学对此往往不是抓不住重点,就是重点不突出。所谓阅读,重点在读,只要读时多下功夫,读后又能认真思考,定能在阅读训练过程中发现其中的奥妙。在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时,我们不妨用抓体裁、.抓题目、抓重点段、抓中心句来进行实践。如读《故乡》、《范进中举》,读后要知体裁是小说,那么小说的3要素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呢?文章的重点段落在哪里?这样表现人物的变化有什么作用呢?作者的感情基调怎样?这就需要读后思考,并最终明确归纳出主要内容。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只是把此当作理解课文的1个必要环节,还应该积极的去探讨这1环节的真正作用,那就是作文中的选材练习。作文是1种运用书面语言写文章的练习,离开了语言材料,表情达意、宣事明理就成了空话,也就没有了作文的存在。语言材料只有日积月累,不断地去用笔记、用心记并经常反复地运用方才凑效。归纳主要内容的教学环节实际就是收集作文素材,以便在适当之处得以运用,我想“闰土”、“杨2嫂”、“范进”的变化也不失为议论文中的论据材料。在此,教师也可创设情景让学生完成1些选材练习题,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文章可用哪些材料?以达到读写结合,实现有效性的写作迁移。 5.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作文中多种手法表现内容的练习。 具体做法是:总结写作特色。阅读是写作之本,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教材中的课文是经过时间考验,被许多人公认的优秀作品,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语言的运用,写作技巧的娴熟,都是值得学生学习与模仿的。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课文的分析和讲解从而忽略了归纳写作特色这1环节。在小说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当从表达方式、人物描写的方式、语言的特点、写作方式、情节的安排、环境的铺设等方面去探讨课文,去总结作者的写作技巧。如读《心声》,在朗读之前,我们便可让学生明确朗读任务:这篇文章体现了哪些好的写作方法?然后归结:作者兼用记叙、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运用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方式刻画人物的性格从而来表现人物的形象,进而在此基础上创设写作情景“塑造1个记忆深刻的人物”进行课堂小练笔,鼓励学生尝试新题材、新手法、新构思去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把阅读感受和体验转化为语言文字。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务必做到精讲多练,认真处理好读和写的切合点,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科学训练,这才能相得益彰,统筹兼顾。 希望能够帮助你!!!。
3、大班蒙氏数学教案
大班教案:我教弟弟妹妹学折纸 目标:
1、通过与弟弟妹妹交朋友,知道自己是大哥哥大姐姐,能将简单的折纸方法教给弟弟妹妹,初步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2、通过活动,与弟弟妹妹建立更好的友谊,更进1步体会自己当哥哥姐姐的责任感。 准备: 音乐、彩纸若干。 过程: 活动流程: 提出要求------幼儿互助-------分享喜悦
1、引起幼儿兴趣,并提出要求
1、教师提出活动内容,引起幼儿的兴趣。
2、幼儿讨论: 怎样与弟弟妹妹交朋友,并教弟弟妹妹学习简单的折纸方法。
3、教师对幼儿提出的各种方法提升经验
2、幼儿主动认领弟弟妹妹介绍自己的姓名、班级、自己的本领。
1、1个大班的带1个小班的幼儿,向弟弟妹妹介绍自己的姓名、班级、自己的本领。
2、教弟弟妹妹进行折纸
1、与弟弟妹妹1起折纸,将简单的折纸方法教给弟弟妹妹。
2、 引导哥哥姐姐教时要注意耐心。
3、分享喜悦 与弟弟妹妹1起分享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