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浪淘沙教案 急急急,湖心亭看雪教案 "与"字写出什么景象 答案
1、白居易浪淘沙教案 急急急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6单元的第2课。教材根据单元主题“水”选编了《浪淘沙》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第1首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既用恢宏的笔触形象再现了海面的壮美博大,又用寥寥数语描写了海上的变迁,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第2首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他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宁静素雅、美仑美奂的西湖景致。此诗写于公元1073年,描写了西湖刚晴又雨时富于魅力的美景。晴天里的西湖波光闪闪,旖旎可爱,蒙蒙雨天的山色,同样妩媚动人。她宛如那美丽的西施,不论怎么打扮都是那么动人。诗人的想象新奇,写出了西湖的神采和韵味。 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1所普通的市区小学,学生经过4年的语文学习,接触过不少古诗,加之上学期我们开展的“古诗文诵读比赛”,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很多学生能够通过诵读、借助工具书对古诗有初步的感悟,但也存在极大的差异。作为在海边长大的孩子,对大海十分熟悉,但对西湖却缺少形象的感受,教学本课时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制作课件。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4个生字并能做到正确书写、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两首诗的不同风格,积累与水有关的古诗。 4.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西湖美丽的风景图片并为朗诵配音)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了解唐朝诗人白居易和宋朝诗人苏轼的生平,收集、背诵学过的他们写的诗。
1、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1.谈话:假期中,我们班的×××同学在家人的带领下到杭州的西湖游玩,那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请他来当导游带我们1起去游览1番。(学生边介绍边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 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1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交流苏轼的资料) (出示多媒体课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 3.理解题目:1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功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你现在能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指名解题,注意调整词序:“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可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4.过渡:900多年来,此诗妇孺皆能成诵,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让我们先来读1读吧。
2、质疑解疑,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学生自读、质疑,将不懂的词、句标出。 4.学生自读感悟。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西湖美景图片了解诗文大意。 5.小组交流学习体会: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6.集体交流不理解之处。(注意“潋滟”、“空蒙”、“西子”、“总相宜”的意思)
3、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指名读,谈感受。 2.从这两句诗文中,你感受到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领略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特的,理解“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3.体会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建议放慢语速去读。 4.学生练习,指名读,范读,齐读。 5.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丽,不禁使作者想起古代的1个美女西施,发出如此感慨。 6.(课件出示古诗后两句)指名读。为什么作者拿西施来比西湖呢?(学生首先会想到两者都有个“西”字,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两者都具有的自然之美:西施无论是化淡妆穿素衣,还是涂浓妆穿锦衣,总是美丽迷人。西湖无论是晴天的波光荡漾,还是雨天的迷蒙山色,都让人流连忘返。还有西施是古代春秋时期的越国人。那时越国的地域与后来及现在所称的“浙江”的地域大致相当。杭州及西湖正处在西施的故乡1带。苏轼在杭州就很自然地想到著名的古代美女西施,并拿她来与西湖相比。) 7.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1读,感受这美妙的诗句。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句。 8.小结:寥寥数语却能勾画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来,人们每每来到西湖都要吟诵这优美的诗句。让我们也来回味1下,配乐(如《平湖秋月》)朗诵古诗,并配以西湖优美画面。
4、总结学法 (课件出示:质疑解疑,理解诗意;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第2首描写大海景象的古诗《浪淘沙》,
5、学习《浪淘沙》 1.了解作者:白居易是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1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常常状物抒情,表达深刻含义,让我们看看作者借这首诗来告诉我们什么。 2.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遇到困难在学习小组中共同交流、启发,对于“淘不住”“遂令”等词语,教师要给予讲解。 教师巡视,关注后进学生,参与小组交流之中,查找问题,适时点拨。 3.集体交流学习情况:指名读1读诗,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品味“遂令东海变桑田”蕴含的深刻道理。 4.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6、比较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并有感情地读1读,比1比看谁读得好。
7、作业:(第2课时完成) 1.搜集与“水”有关的古诗。 2.喜欢《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同学可以继续搜集有关西湖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喜欢《浪淘沙》同学,可以找到刘禹锡的《浪淘沙》(9曲黄河万里沙……)读1读。
2、湖心亭看雪教案 "与"字写出什么景象 答案
★《湖心亭看雪》连用3个"与"字写出雪后湖上冰花弥漫,天、云、山、水连成1片的雄浑苍茫 的景象。 附:湖心亭看雪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3.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1、激趣导入 (请学生先交流自己积累的有关雪景的诗词)前几天,我们随郦道元游了“3峡”;跟苏轼“夜游承天寺”;同周密1起“观钱塘潮”,今天就让我们和张岱到“人间天堂--西湖,去《湖心亭看雪》”。 (多媒体显示:背景西湖雪景。教师提示:现在让我们走进张岱的世界。) 多媒体显示张岱相关资料: 张岱( 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1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1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2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明白: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2、朗读感知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提示: 更( gēng)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 1芥(jiè) 喃(nán)喃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领会朗读技巧。 3.学生个读,要求读得正确流畅,师生点评。 4.学生分组读,相互点评。 5.学生分组展示,要求读得抑扬舒缓,并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关键词如:俱绝、更定、独往、强饮、痴…… (2)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解难。 (3)全班集中质疑、答难。 6.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中心内容。 讨论明确: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 合作交流明确(多媒体显示): 时间:崇祯5年十2月,大雪3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的湖心亭。 人物:作者张岱,两“客此”的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奇遇。
3、品读赏析 请学生从文中找出最感兴趣的描写雪景的文字: 讨论,交流,多媒体显示。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1白。” 合作交流,意译文句。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 15 个字,描绘出了大雪3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这也是作者在湖中划船时看到的总体的视觉形象,是1个十分阔大而又混沌难辨的白色世界。3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1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的视点由上而下,4种景物浑然1体的特点,仅用“1白”轻轻1点,便境界全出矣!“1”在此应理解为“全”。 学生齐读该段文字,闭目、想象画面。 2. “湖上影子,惟长堤1痕,湖心亭1点,与余舟1芥,舟中人两3粒而已。” 在天地“1白”雄浑阔大的背景之下,作者将视线收近,从天、云、山、水,到长堤,到湖心亭,到舟,到人,在天地混沌的雪白世界中关注到几个有活力的“湖上影子”。此为由大到小,以小衬大,也是用白描手法。这1句仅用了4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1痕”到“1点”到“1芥”再到“两3粒”,笔墨精到,情致毕现。在苍茫天地之间,那长长的横跨西湖中间的苏堤,也只是1道淡淡的凸痕罢了。那湖心亭在作者眼里仅成了1个点。而比起湖心亭来,作者的小船更小了,不能称“1叶”了,只能称“1芥”。看来“1芥”比“1点”更小了。而小船中的人当然比小船更小,又拿什么来比呢?唯有用“粒”来形容其小了。读到此处,我们自然不难想见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1栗”的人生彻悟。 教师提示:这段文字写景运用了白描手法,那么,何谓“白描”? 明确:白描是1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1种技法,是指1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1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3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1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1痕、1点、1芥、两3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3.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明确:《3峡》中“自3峡7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出大水猛涨,江水汪洋。而其他部分的文字,如《3峡》中3峡春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书》对4季常景和1日变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观潮》中4幅画面的描写等都用的渲染烘托的手法。 教师提示:白描这种描写方法不仅局限于写景,也常用来写人。 教师可提示:你们可曾听过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中的两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汝”就是白描;“浓抹”就是渲染烘托,2者是两种相对的描写技法。 4.多媒体显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画面。 明确:浓抹(渲染烘托)。 快速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淡妆”,哪些是“浓抹” 。 (1)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2)那乌鸦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1般站着。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1片日边来。 (5)两岸石壁,5色交辉;青林翠竹,4时俱备。 (6)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豪雄。 (7)1双丹凤3角眼,两弯柳月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8)千里莺啼绿映红,山村水郭酒旗风。 5.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句子,总结作品的语言特色: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4、悟读体味 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1体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背课文。 2.独立思考,合作讨论,问题探究。 (1)作者在写景时用白描手法,文字极其简练,为何开头交待时间及看雪背景却极费笔墨? 明确:开头作者用明代年号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他以明代遗民的视角来看世界,自然会有1种孤标傲世,遗世独立的情怀和风致。“大雪3日”1句,以听觉表现出西湖在大雪后1片静寂的情景,而作者偏要选这最静寂的凌晨时分去看雪景,以示自己的孤怀雅兴。 (2)从“独往湖心亭”中的“独”字可见是1人前往,为何又写“舟中人两3粒”,结尾又写舟子?是否矛盾? 明确: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茫茫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这反映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也是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情怀的1种写照。 (3)本文题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奇遇? 明确:本文的主体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料到在湖心这还能有此奇遇,3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当然要写。 (4)“问其姓氏”,“客”却未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何故? 明确: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1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人相识,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只答“是金陵人氏,客此”。他可能也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 (5)作为1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子湖心亭巧遇1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3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3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1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3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1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1痕、1点、1芥、两3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写景、叙事、抒情融于1炉,这正是本文的1大特色。
5、拓展升华 教师小结: 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邦犹是,人民复非。“满纸荒唐言,1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1的山水之乐,更痴于雪中的情及俗之外的雅情雅趣。但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那种消极避世的情绪,我们应该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辩证地借鉴。让我们1起背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情雅趣,感悟作者的故国之思。
6、课堂练习 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学生思考、交流。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7、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第3题。 教后反思: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3、白居易浪淘沙教案 急急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