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的灯光大班教案课后反思?幼儿园大班<浮与沉>的教案 详细,谢谢

5彩的灯光大班教案课后反思?



1、5彩的灯光大班教案课后反思?

我个人认为5彩的灯光大班教案课后反思是本节课依据幼儿园大班身心身心认知规律、通过观察5彩的灯光、让幼儿在观察中体验、在体验中发现灯光的变化、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



2、幼儿园大班<浮与沉>的教案 详细,谢谢

教学过程:

1、实验激趣,提出探究问题。教师出示两个同样大小、颜色相同的塑料球,让学生猜测:把这两个塑料球同时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猜测:“1个浮,1个沉。”“都浮在水面上。”“都沉入水底……”师:“到底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请大家认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把两个小球放入水中,结果1个沉,1个浮。)“同样的塑料球为什么会1个上浮,1个下沉?能不能让上浮的塑料球也沉下去呢?”“什么样的物体在水中会上浮,什么样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探究的问题自然而然地随着实验现象产生了。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趋动力,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这个情境的创设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和提出了问题。

2、分组实验,自主探究。这1环节设计两个探究活动:

1、实验:判断物体的沉浮;

2、实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探究活动(1)实验:判断物体的沉浮此探究活动按“预测——实验探究——表达与交流”3个探究过程进行。

1、预测物体的沉浮。每组学生介绍搜集到的实验材料,预测其在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并说出预测的根据,然后,让学生把实验材料按预测结果分类。

2、分组实验,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温馨提示:

1、把材料贴近水面轻轻地放入水中;

2、每次只放1种材料;

3、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现象记录。

4、小组要分工,更要合作。分组实验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要融入到学生之中,充当4种角色:

1、 组织者:为学生创设和谐、愉快的氛围,组织学生实验;

2、 探究者:做1名好奇心很强的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究;

3、 发现者:仔细观察实验情况,并认真倾听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实验中的问题;

4、指导者:当学生探究感到困惑时,要及时指导。设计意图:教师最大的成功是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如若1味地牵引,则是剥夺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权利,因此教学中,我给予学生极大地探究空间和充分的探究时间,在开放中组织,在参与中指导,让探究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3、表达与交流

1、分组汇报实验现象:在汇报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如:小玻璃瓶在水中有的灰上浮,但有的组会下沉,这就要让学生把瓶子拿出来,再做实验,然后观察,会发现有的瓶子没有盖,水进去了,就沉下去了……

2、思考总结:让学生认真观察上浮和下沉的物体,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上浮的:轻,是用木头、塑料、泡沫等材料做的;下沉的:重,是用玻璃、金属、石头等材料做的。设计意图:材料是活动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时间提供材料是大有学问的。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经过仔细选择:既简单,能为每个孩子开辟1条探究之路;又要丰富,让孩有可能通过各种各样的路子去探索;还要有结构,能在探究中体现学生的独创性。探究活动(2)实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此探究活动按“选择问题——制定探究计划——实验探究——表达与交流”4个过程进行。

1、选择问题教师出示探究问题:⑴小玻璃瓶在水中上浮,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⑵橡皮泥在水中下沉,用什么办法让它浮上来?学生分组选择1个问题进行探究,有兴趣的可以探究两个问题。

2、制定探究计划首先由小组讨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如让小瓶下沉的方法有:灌水,灌沙子或装石子,把小瓶绑在石块上……然后小组汇报交流,完善探究方案。设计意图:设计实验方案既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孩子们设计的实验也许是稚嫩的,站在科学的高度上讲也许是不太科学的,但是学生在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时,初步的学会了科学的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有利于实验方案更趋于科学可行。

3、分组探究在学生分组探究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探究出现问题需要帮助时,出出主意,还要关注学生独特的实验方法。

4、表达与交流汇报实验情况要注意以下3点:⑴要让学生边演示边汇报;⑵让学生说清实验步骤和方法,尤其是说清从失败到成功的实验过程。 ⑶在学生交流时肯定学生的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创意的方法。我预设的交流情景:生:我们小组研究的是:让橡皮泥浮上来。我们是这样做的,橡皮泥做成小片(下沉)——捏薄点儿(下沉)——捏 得更薄(沉、漏了)——再捏(先浮后沉)——捏成碗状或船形(浮)——放入曲别针(仍然上浮)师:通过捏你们发现橡皮泥有什么变化?生:橡皮泥的形状变了。被捏成了船的形状。师“形状变了,就可能改变物体的沉浮。坐过船吗?钢铁做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是什么道理呢?生:改变了钢铁的形状。里面是空心的。师:还有什么方法让橡皮泥上浮吗?生:我们把橡皮泥粘在木块上,也会上浮。生:粘在乒乓球上也上浮。……师:借助比橡皮泥轻的物体也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设计意图:全班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许多闪光的思想火花会在交流中产生,教师不应该满足于“沙+黄豆”的交流层面,而应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小苏打+白醋”生成新物质的研讨层面,这样才能使不成熟的想法更成熟起来,在相互交流中,会使学生的想法更科学,认识更完善。

3、拓展活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1、揭秘:通过以上的两次实验探究,让学生揭开 课始 两个塑料球1浮1沉的秘密。

2、潜水艇实验;出示自制的潜水艇模型,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潜水艇自由上浮和下沉的秘密,并说明道理。

3、设计打捞沉船方案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育要体现STS目标,即科学-技术-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这个活动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为生活服务,让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4、实验设疑,激发进1步探究的兴趣师出示沉浮子:“水中的小瓶能停留在水中的任何1个位置”,这太奇怪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小瓶有什么秘密,还是水有什么特殊?……1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有趣的实验现象,会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探究继续下去。



3、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兰花草课后反思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在本学期的教研活动中,我将结合新课程音乐教育论,改变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统合幼儿音乐,舞蹈等多元艺术。带领孩子进入音乐听,说,唱,跳,演的欢乐世界,提供孩子1个多元,快乐,精致的艺术体验。

1、教学目标:1 音乐游戏。(1)了解音乐结构、音乐内容。(2)按规则、节拍进行音乐游戏。(3)主动参与游戏2 学习使用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色变化、表现歌曲的不同的形象内容,情感和表现2拍子歌曲与3拍子歌曲的不同节奏,感受和表现2拍子歌曲与3拍子歌曲的同节奏,感受和表现歌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奏,学习自然地与他人接唱和对唱,体验在歌唱活动中进行交流,合作的快乐。3 使用固定节奏型,随熟悉的歌曲或乐器演奏,在集体中学习保持与音乐,与他人协调1致,为歌曲或乐曲选择合适的节奏型和音乐.4 学习分辨音乐中比较明显的高低 快慢 强弱 音色变化,体验这些变化所表达的情意,体验倾听和欢赏活动的快乐。



4、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及反思

小朋友的安全问题是幼儿园教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了提高幼儿自我安全意识,老师们要怎样开展课程呢?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及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及反思(1)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培养大班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是大班幼儿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我们幼儿园每年定期都要进行安全演习活动,可见安全对幼儿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在对以往演习活动的观察中,我发现幼儿对于基本的自救知识都能了解并做到,但对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出现的1些问题预料和解决得不够,例如,人多时怎么又快又安全地出去,如何避免拥挤等。于是,我们在全幼儿园进行演习之前开展了这个活动,通过游戏、体验来引导幼儿自己学习解决这些问题。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遇到危险时不惊慌,初步掌握简单的自护和求救的方法。   2.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幼儿反应的敏捷性和对动作的控制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5.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1)对"11月9日"消防日的认识和了解。   (2)对遇到火灾时的简单自护方法的了解,如用湿毛巾捂鼻、弯腰走、快速撤离现场等。   2.物质准备:   毛巾每人1块、实验材料包括:饮料瓶、带绳子的串珠(串珠要比瓶口小1些)、钟表、纸、笔。   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危险的存在,并能积极思考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过程:   1.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了解并巩固消防日和消防自护知识。   (1)你们都知道有哪些特殊的日子吗?(3月8日妇女节、10月1日国庆节、9月10日教师节、9月20日全国爱牙日……)   (2)你们知道11月9日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消防日)   (3)为什么要有消防日?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   (4)在发生火灾时,有哪些自护的方法?   2.模拟防火演习体验。   (1)教师:我们小朋友都知道这么多的防火知识,如果真的发生了火灾,我们是不是能做到呢?我们现在就来进行1次模拟防火演习,怎么样?   (2)配班老师敲铃发出警告,演习开始。   (3)教师注意观察幼儿们的表现,发现问题,以便在下1步讨论环节中提出。   3.用实验的方法引导幼儿解决问题。   (1)回顾讨论:刚才演习时我们做得好的地方在哪里?你们发现还有什么问题?(幼儿在通过门口时特别拥挤)   (2)通过"快速拿彩珠"实验,引导幼儿思考"怎么解决出口拥挤的问题"。   

1、请5个小朋友来做,每人抓住1根绳子,绳子的另1头拴在彩珠上,事先放在瓶子里。   

2、1位教师发口令,1位教师记录时间,1说开始,幼儿都快速的往外拉绳子,都把绳子拉出才结束。(第1次幼儿的表现会是都抢着往外拉,在瓶子口挤成1团)   

3、"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请幼儿讨论解决的办法。   (商量好谁先拉,1个1个拉)   

4、按照商量好的方法再1次进行实验。    两次实验后,进行时间的对比,并让幼儿说1说两次实验的感受,进1步验证商量的方法对我们又快又好地完成实验的帮助。   小结:由实验延伸到我们刚才进行的防火演习,请幼儿按照这个方法再1次进行防火演习。   活动延伸:   1.可以在全幼儿园进行防火演习,让幼儿把学到的方法再1次熟悉并运用。   2.在家庭中可以请孩子们介绍消防的1些常识,并做好消防工作。   3.在环境中适宜的地方出示1些图示以提醒。   个人反思:   对于大班幼儿的教学,我们不仅仅是让幼儿学到1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幼儿自己去找到解决的方法,同时还能明白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方法,运用这样的方法到底有什么好处。这样,幼儿们的思维非常清晰,他们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并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这次活动中,幼儿们非常投入,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要表现在:首先有关演习话题的讨论是幼儿们熟悉的,所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其次是分组的游戏体验方式幼儿们特别喜欢;最后就是对幼儿们说的方法教师没有简单地给予肯定与否定,而是不断鼓励他们自己来体验感受适宜和不适宜。还有,在活动中教师能适时地运用"图示记录"帮助幼儿们记录、总结、提升过程中的方法,很有效。如果在过程中能运用录像的形式帮助幼儿来观看当时的现状,对幼儿的教育引导作用会更大。   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及反思(2)   设计背景   针对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认知差,自我防范意识弱的特点,设计此次活动。因为孩子的安全是第1位,平时要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使孩子从小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安全时时刻刻在心中。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不跟陌生人走,不相信陌生人的话。   

2、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培养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1、 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辨别陌生人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   

2、陌生阿姨。   活动过程:   

1、课件出示情境表演   1,、小林在路边等妈妈,突然有1位陌生人对小林说,他要带小林去找妈妈。   

2、小红自己在家玩,这时突然有人敲门,告诉小红说,她是妈妈单位里的阿姨。妈妈有事不能回来了,让小红去阿姨家玩。   

2、组织小朋友们讨论   

1、看了情境表演你都知道了什么?   

2、什么是陌生人?能和陌生人走么?   

3、能相信陌生人吗?为什么?   小结:   遇到陌生人时不能轻易相信陌生人,不能和陌生人走。   

3、情境练习   

1、 放学了,这时1个陌生人对1个小朋友说,你妈妈有事让我来接你。看了这个表演让小朋友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意见,怎么说?怎么做?   

2、 小朋友做游戏时,突然1位小朋友哭了,这时1位陌生人拿1块糖,对哭的小朋友说,我给你糖吃,不哭好么?   通过第1个情境表演小朋友知道了不能和陌生人走,不能相信陌生人的话。所以第2个情境1表演完老师还没有提示,小朋友马上就说不能要陌生人的东西吃,陌生人能把人骗走。特别有1位小朋友说东西里有迷药吃了就回不了家了。可见此次活动是十分成功的。   教学反思   在此次活动中,我 设置了两个与实际生活非常贴近的情境,激发儿童的兴趣。特别是有些小朋友,在我没有提示的情况下马上就能认识到不能和陌生人说话,不能要陌生人的东西吃等。他能说出东西里有迷药的话。从中可以看出此活动帮助儿童认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冲突,通过分析判断,懂得在生活中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更不要跟陌生人走的道理。让儿童有初步自我保护意识的能力!   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及反思(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掌握使用剪刀的正确方法,并学习剪弧线。   

2、通过活动让幼儿体验到剪纸活动的快乐。   

3、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4、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红、黄、蓝色的纸若干。   

2、录音机、磁带、剪刀、胶棒、抹布。   活动重难点:   重点:教授孩子使用剪刀的正确方法,让孩子学会安全使用剪刀。   难点: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过程:   (1)纸条宝宝变魔术,引出主题。   T:“纸条宝宝可调皮了,它们爬呀爬呀爬到我的头上,你们看,它们变成了什么?”(兔子的耳朵)   T:“它们又爬呀爬,爬到我腰里,这会儿它们又变成了什么?”(裙子、腰带)   T:“纸条宝宝变了那么多好玩的东西,它现在要请小朋友帮忙了,它们想变成春天5颜6色的花,小朋友想想,我们可以怎样帮助它们呢?”(可以撕花,可以剪花、可以折花)   (这种变魔术的方式充满了神秘性,幼儿对魔术都有着极高的兴趣,我选用“纸条宝宝变魔术”这种形式,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幼儿能快速进入状态,更好的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通过大胆想象纸条变成了兔子的耳朵,裙子等,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2)剪刀娃娃变魔术   

1、出示剪刀。“我们来看小剪刀变个魔术吧!”   

2、老师示范怎样使用剪刀。“小手变把小手枪,剪刀洞里来睡觉,剪刀张开大嘴巴,1上1下工作忙,咔嚓——咔嚓——小剪刀剪出了什么颜色的花?”(红色的花)   

3、拿1张正方形的纸。我们把正方形的花对折1下,再对折1下,(变成小正方形,手拿小方形1角,开口朝上),正方形的花变成了小山了,小剪刀要爬山了,咔嚓——咔嚓,它从这个角爬呀爬,爬过弯弯的小山坡,爬到了那个角,这次方形花变成了什么花?(圆形的花,有花瓣的花)   

4、请小朋友拿出小手试1下。(以诗歌形式让幼儿掌握使用剪刀的正确方法,幼儿能够很快地接受,也锻炼了幼儿各器官间的协调能力。)   (3)小朋友操作,老师指导(音乐声中进行)   T:现在请你们的小剪刀也工作起来,剪1剪,变1变,剪出不同颜色的花,剪得快的小朋友可以多剪1些。小剪刀还有句悄悄话对你们说:“用完剪刀后请你们将剪刀的‘嘴巴’合上,不然它的嘴该累了。”   (4)让幼儿自己总结你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说1下你在使用剪刀时你应该怎样做才能使自己安全的使用剪刀。   活动反思:   用剪刀剪弧形是本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小班幼儿的手部控制能力还不太好,有的幼儿剪的还是折线,所以剪弧形是本次活动的突破点。但幼儿在“小剪刀爬山坡”的形象语言引导下,轻松地练习了剪弧线,由于幼儿第1次动手尝试,他们之间的水平也有很大差距,有的幼儿已经能够在剪好的小花的基础上,创造镂空的图案。因为是第1次尝试,所以要对幼儿的作品更多的是给予鼓励的评价,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及反思(4)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集体讨论活动。   

2、认识食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以及安全标志。   

3、能够辨别食品的安全,购买健康合格产品。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认识食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以及安全标志。   活动难点:能够辨别食品的安全,购买健康合格产品。   活动准备:   

1、视频(正确购买和不正确购买商品)。   

2、食品包装袋若干,发霉食品与安全食品若干。   

3、纸,笔,空白墙作为提示墙。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谈话活动:1个小女孩去超市买东西,请小朋友帮忙看1看她哪1次买东西的方法是正确的。   

2、基本部分   活动展开:观看两个视频,提问:哪1个视频里的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需要检查包装袋上的食品安全标志、生产日期、保质期),观看第3个有语音的视频,了解包装袋上的安全信息。   

1、看1看,说1说。   (1)观看图片,认识上面的安全标志、生产日期、保质期、环保标志和识别码(2)教师小结:它们可以告诉我们所购买的食品是不是安全的,可不可以放心食用。在保质期内的食品是安全的,过了保质期就坏掉了,吃了可能会生病。和爸爸妈妈去买食品,可以提醒他们注意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许可标志。如果你不会计算什么时候过期,可以问问身边的大人。   (3)提问:如果你在超市买到了不安全的商品,你该怎么办呢?   教师总结:如果你发现哪个超市的商品存在安全隐患,就可以打12315这个电话投诉他,管理超市的工商管理机构就会来调查处理。   

2、找1找。   教师出示包装袋,请3到5名幼儿上前找出这些标志,大家验证,教师可以拿出手机扫1扫2维码,演示给孩子看,没有这些标志的是3无产品,我们不能购买。   

3、提问:没有包装袋的食品,你怎么来辨别它的好坏呢?出示变质和没有变质的面包,请个别幼儿通过看和闻来辨别它们的安全。   教师小结:在吃食物之前,我们要确定食物是不是安全的,可以先用眼睛仔细地观察1下有没有霉点,是不是变色了,还可以用鼻子闻闻有没有奇怪的味道,比如酸味或者臭味。如果颜色和味道改变,就说明这个食物坏掉了,不能吃了。新鲜牛奶、豆浆在室温下不能放太久。   

3、结束部分   食品安全小卫士:小朋友们已经知道了怎么样来辨别食物的安全,那你知道哪些食物是垃圾食品,不能吃吗?现在请你当1名食品安全小卫士,在纸上画出你知道的垃圾食品,画完后贴在我的提示墙上,我将提示墙贴在教室,提醒大家远离这些食品。   活动反思:   活动中我结合当地幼儿的已有经验,使用了观察法、图示法和实物操作法等教学方法。通过看1看,找1找,闻1闻,画1画等环节,利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了解了辨别食品安全的方法。活动中,我先播放了小女孩超市购物的视频,经过观看幼儿知道了购买商品应该了解的包装袋安全信息,但是由于孩子对于包装袋安全信息接触少,所以提及安全标志,生产日期等信息时,孩子们说不出。在讲述垃圾食品时,孩子们经过鼓励,能说出身边常见的垃圾食品,但在绘画时多数幼儿模仿了别人,没有画出不同的垃圾食品,需要鼓励。通过本次活动,幼儿达到了重点,难点也到了突破,不过在活动中可以考虑投入更多的食品包装袋,让每位幼儿参与寻找,体现幼儿自主性。



5、幼儿园大班<浮与沉>的教案 详细,谢谢

教学过程:

1、实验激趣,提出探究问题。教师出示两个同样大小、颜色相同的塑料球,让学生猜测:把这两个塑料球同时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猜测:“1个浮,1个沉。”“都浮在水面上。”“都沉入水底……”师:“到底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请大家认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把两个小球放入水中,结果1个沉,1个浮。)“同样的塑料球为什么会1个上浮,1个下沉?能不能让上浮的塑料球也沉下去呢?”“什么样的物体在水中会上浮,什么样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探究的问题自然而然地随着实验现象产生了。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趋动力,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这个情境的创设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和提出了问题。

2、分组实验,自主探究。这1环节设计两个探究活动:

1、实验:判断物体的沉浮;

2、实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探究活动(1)实验:判断物体的沉浮此探究活动按“预测——实验探究——表达与交流”3个探究过程进行。

1、预测物体的沉浮。每组学生介绍搜集到的实验材料,预测其在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并说出预测的根据,然后,让学生把实验材料按预测结果分类。

2、分组实验,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温馨提示:

1、把材料贴近水面轻轻地放入水中;

2、每次只放1种材料;

3、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现象记录。

4、小组要分工,更要合作。分组实验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要融入到学生之中,充当4种角色:

1、 组织者:为学生创设和谐、愉快的氛围,组织学生实验;

2、 探究者:做1名好奇心很强的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究;

3、 发现者:仔细观察实验情况,并认真倾听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实验中的问题;

4、指导者:当学生探究感到困惑时,要及时指导。设计意图:教师最大的成功是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如若1味地牵引,则是剥夺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权利,因此教学中,我给予学生极大地探究空间和充分的探究时间,在开放中组织,在参与中指导,让探究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3、表达与交流

1、分组汇报实验现象:在汇报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如:小玻璃瓶在水中有的灰上浮,但有的组会下沉,这就要让学生把瓶子拿出来,再做实验,然后观察,会发现有的瓶子没有盖,水进去了,就沉下去了……

2、思考总结:让学生认真观察上浮和下沉的物体,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上浮的:轻,是用木头、塑料、泡沫等材料做的;下沉的:重,是用玻璃、金属、石头等材料做的。设计意图:材料是活动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时间提供材料是大有学问的。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经过仔细选择:既简单,能为每个孩子开辟1条探究之路;又要丰富,让孩有可能通过各种各样的路子去探索;还要有结构,能在探究中体现学生的独创性。探究活动(2)实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此探究活动按“选择问题——制定探究计划——实验探究——表达与交流”4个过程进行。

1、选择问题教师出示探究问题:⑴小玻璃瓶在水中上浮,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⑵橡皮泥在水中下沉,用什么办法让它浮上来?学生分组选择1个问题进行探究,有兴趣的可以探究两个问题。

2、制定探究计划首先由小组讨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如让小瓶下沉的方法有:灌水,灌沙子或装石子,把小瓶绑在石块上……然后小组汇报交流,完善探究方案。设计意图:设计实验方案既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孩子们设计的实验也许是稚嫩的,站在科学的高度上讲也许是不太科学的,但是学生在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时,初步的学会了科学的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有利于实验方案更趋于科学可行。

3、分组探究在学生分组探究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探究出现问题需要帮助时,出出主意,还要关注学生独特的实验方法。

4、表达与交流汇报实验情况要注意以下3点:⑴要让学生边演示边汇报;⑵让学生说清实验步骤和方法,尤其是说清从失败到成功的实验过程。 ⑶在学生交流时肯定学生的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创意的方法。我预设的交流情景:生:我们小组研究的是:让橡皮泥浮上来。我们是这样做的,橡皮泥做成小片(下沉)——捏薄点儿(下沉)——捏 得更薄(沉、漏了)——再捏(先浮后沉)——捏成碗状或船形(浮)——放入曲别针(仍然上浮)师:通过捏你们发现橡皮泥有什么变化?生:橡皮泥的形状变了。被捏成了船的形状。师“形状变了,就可能改变物体的沉浮。坐过船吗?钢铁做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是什么道理呢?生:改变了钢铁的形状。里面是空心的。师:还有什么方法让橡皮泥上浮吗?生:我们把橡皮泥粘在木块上,也会上浮。生:粘在乒乓球上也上浮。……师:借助比橡皮泥轻的物体也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设计意图:全班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许多闪光的思想火花会在交流中产生,教师不应该满足于“沙+黄豆”的交流层面,而应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小苏打+白醋”生成新物质的研讨层面,这样才能使不成熟的想法更成熟起来,在相互交流中,会使学生的想法更科学,认识更完善。

3、拓展活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1、揭秘:通过以上的两次实验探究,让学生揭开 课始 两个塑料球1浮1沉的秘密。

2、潜水艇实验;出示自制的潜水艇模型,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潜水艇自由上浮和下沉的秘密,并说明道理。

3、设计打捞沉船方案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育要体现STS目标,即科学-技术-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这个活动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为生活服务,让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4、实验设疑,激发进1步探究的兴趣师出示沉浮子:“水中的小瓶能停留在水中的任何1个位置”,这太奇怪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小瓶有什么秘密,还是水有什么特殊?……1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有趣的实验现象,会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探究继续下去。



6、幼儿园大班教案《郊游》含反思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教案《郊游》含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大班教案《郊游》含反思1    活动目标:   

1、对数序产生兴趣,愿意交流操作过程和结果。   

2、认识“5”以内的序数,并能用序数词正确表示“5”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3、学习从不同方向确定物体的排列次序。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小组操作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1、游戏:去郊游,认识“5”以内的序数   

1、学习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正确表示“5”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1、出示课件中的小动物,问:“小熊排在第几个?小猫排在第几个?小蜜蜂呢?”   

2、小结:“刚才我们数的时候是从小熊开始数的,也就是从左往右数。”   

2、学习从不同方向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   

3、小结   

2、帮助幼儿明确:方向不同,物体的排列顺序也就不同   

1、出示楼房图片,请幼儿送小动物回家。   

2、小结   

3、总结:“今天我们和小动物玩了“去郊游”和“住楼房”的游戏,学习了从左往右数,从右往左数,从下往上数。”   

4、小组活动   

1、给小动物排队   

2、涂方格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力图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基础上,突破教学难度,同时提高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发挥课堂应变能力。为了调动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活动中有操作的机会,我还穿插了利于幼儿操作的图片,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5”以内的序数。 幼儿园大班教案《郊游》含反思2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体验歌曲表达的郊游时快乐的心情。   2.在听听、说说、玩玩的过程中理解歌曲内容,逐步学唱歌曲。   3.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4.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能听着音乐游戏。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活动前幼儿有外出郊游的经验.   2. 物质准备:音乐《郊游》、风景区图片、图谱、团旗若干等。    活动过程:   1.创设歌曲情景,导入活动。   师:“我们上杭可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去郊游的,我们1起出发去看看吧”   2.幼儿在情景的提示下,熟悉歌曲。   (1)师:“看,我们来到了哪里?”(紫金公园)(2)师:“公园里有什么?”(请个别幼儿回答)“走,我们继续出发吧!”   评析:   活动开始以创设“去郊游”游戏情境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郊游的过程中循环播放本次学习的歌曲,让幼儿对歌曲的旋律有了反复的熟知和感受的过程。同时,教师在郊游中出示家乡本地的旅游景点和风景图片,使活动更加的贴近幼儿生活实际。   3.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学唱歌曲。   (1)师幼学唱歌曲(2)完整唱1遍歌曲师:“那我们1起用好听的声音完整的将这首歌再唱1遍吧。”   评析:   在学唱歌曲环节,教师打破以往出示图谱1句1句教、幼儿1句1句跟唱的模式,而是通过到家乡的各个风景区去“旅游”的形式,轻松自然地让幼儿将歌曲哼唱出来。同时教师能引导幼儿突破歌曲演唱的难点部分,抛出问题:“你觉得哪1句比较难唱,还唱不好”,充分的尊重幼儿,让幼儿更加自主地学习演唱。   4.感受歌曲情感,让幼儿自由表现。   (1)幼幼互动师:“我们除了可以用好听得声音来表现我们愉快的心情,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我们的快乐呢?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1说”(教师下去指导)(2)请个别幼儿表现评析:   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引导幼儿唱,更注重引导幼儿感受音乐带来的情感体验,把郊游当中喜悦、愉快的情绪带入歌曲中,真正依据《指南》精神,不再重“技能训练”,而是强调艺术教育的“感受与表现”。   5.游戏《音乐动车》   (1)师:“除了上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去郊游,比较远的地方有哪里呢?”   (2)教师示范游戏,第1遍游戏。   (3)第2遍游戏(4)第3遍游戏6.在游戏情境中自然结束。   评析:   活动把郊游游戏贯穿始终,在活动最后教师扮演动车长,以“点兵点将”的形式,边唱边邀请幼儿乘坐她的音乐动车去郊游,同时要求唱得好的幼儿才能乘坐她的音乐动车,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与演唱的兴趣,最后让部分幼儿扮演动车长再次进行演唱与游戏,将活动氛围推向高潮。    活动反思:   创设郊游游戏情境,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们所有的活动都依赖于兴趣。”诸多幼儿教育实例证明。兴趣是幼儿参与活动的原动力。因此在活动开展时,教师需用幼儿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导入新歌。此次活动导入环节教师以创设“去郊游”游戏情境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郊游的过程中循环播放本次学习的歌曲,让幼儿对歌曲的旋律有了反复的熟知和感受的过程,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中感知、体验音乐。 幼儿园大班教案《郊游》含反思3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积极地参与活动,在游戏中获得愉快地情感体验。   

2、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能与同伴相互合作,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大胆地表演。   

3、养成大胆用色、均匀涂色的良好习惯。   

4、培养幼儿耐心完成任务的习惯,享受折纸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录音机、录音磁带。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   提出与幼儿1起去郊游,讨论用什么方式去公园,以孩子们的决定做随意的动作进“公园”。   

2、请幼儿与同样商量合作表演公园里的景物。   

3、提出问题,并进行表演。   

1、你们放过风筝吗?都见过怎样的风筝?(幼儿自由回答)   

2、风筝是怎样放的?(请个别幼儿上来表演)   

3、教师与幼儿1起合作放风筝。   

4、教师与全体幼儿配合放风筝。   

4、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象表演发生各种情况的风筝。   提问:风筝在天空中飞,有时候会发生1些情况,都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幼儿自由回答)   同时请幼儿与老师1起进行表演。鼓励幼儿能大胆地上来,并能邀请自己的同伴共同合作。启发幼儿想出不同的表演方式。(例如:挂在大树上、缠绕等等,选择1两种为表演重点)   

5、请听课教师与幼儿互动,表演放风筝的游戏。    延伸活动:   

1、探讨并表演另1些可能发生的情况,想出解决的方法。   

2、小组合作来装饰大风筝。    课后反思:   听了张老师的活动,我深深感到她是1位创造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融洽得就像1首音乐诗,1个眼神,1个动作,丝丝笑意,都给孩子们信心和勇气,使音乐融入了幼儿的学习之中,开启心智,抒发情感,激起想象,引导创新,使每1个孩子在活动中都能愉快而和谐地成长。现在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   在音乐活动中首先要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可是以往的`教育活动中,总有部分是“老演员”,有1部分是“观众”,那些有天赋的幼儿经常有机会参与活动,而那些发性格内向的幼儿胆小、自卑不愿意参与活动。张老师为他们设计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使教学个别化,使每个幼儿能按各自的步调向前发展,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提高。如:1开始,她提出带幼儿去郊游,这1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孩子们便能很快地投入到活动中,老师再提出1个简单的问题让幼儿回答,我们乘什么交通工具去公园玩?孩子们便能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说,有的孩子说乘3轮车,有的孩子说乘公共汽车,有的孩子说骑自行车,孩子们说的各不1样,老师请孩子们商量1下这么多人1起去的话,用什么交通工具,孩子们马上说出了应该是乘公共汽车去。张教师说,那么我来当司机,你们乘我的公共汽车1起去吧,孩子们便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投入到活动中。在去公园的路上我们要过桥,要钻山洞……孩子们便在张老师的引导下轻松自然地运用动作来表达遇到的各种情况。到了公园了,我们会看到什么?孩子们摆出各种造型,来说1说在公园里我们会看到什么,孩子们便很自然地33两两组合起来,摆出各种不同的造型——“小桥”“小活动,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张老师在活动中请幼儿两人1组来表演放风筝的情景,把个体的创造和群体的合作交往紧密地连成1个整体,既尊重幼儿个体发展,又注意群体合作交往。通过合作表演,培养了幼儿分工合作的社会精神,帮助幼儿与人交往,学习“摆脱自我”,而从“他我”关系中获得最初的人生经验,使合作交往过程充满和谐的乐趣,幼儿建立了自信,在群体中相互适应、配合和协调,并学会被人接受自我,获得成就感。   正如曹冰洁老师所说的:“音乐教育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小歌唱家、小演奏家,而是要对孩子进行1定的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用音乐教育来陶冶孩子的品格和品德,发展全心全意的音乐才能,培养其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有欣赏音乐的能力及艺术趣味,所以应着重在培养孩子感受和理解音乐,在全心全意力所能及的程度上用音乐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体验,而不应过分强调技巧训练,追求庞大的演出场面和完满折演出效果,享受音乐的美,通过自己的不断地探索、尝试、表现音乐,最终获得全面发展。”而张老师的活动就是培养幼儿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活动,使每1个孩子都能很投入地参与活动,满足幼儿自我表现需要,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 幼儿园大班教案《郊游》含反思4   

1、活动目标   

1、感受A段音乐的欢快B段音乐的优美,体验共同演奏的乐趣。   

2、探索歌曲的表演动作,以及演奏时乐器的配置方案。   

3、讨论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案,根据乐曲的变化设计配器方案,学习用不同的乐器来表达音乐的不同情绪,能够用铃鼓、碰铃、圆舞板、双响筒等乐器演奏歌曲。   

4、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5、感受作品的美感。   

2、活动准备   

1、幼儿已会唱歌曲《郊游》。   

2、铃鼓、碰铃、圆舞板、双响筒等乐器。   

3、活动过程   

1、复习歌曲,进1步感知歌曲结构的情绪。   (1)这首歌有几段?哪几段是1样的?第

1、第3段音乐听起来怎么样?   (2)第2段音乐怎么样?   

2、创编动作。   (1)在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卡片画面进行讲述后,鼓励幼儿探索用什么动作表示手拉手、很高兴去郊游的情景。   (2)鼓励幼儿探索怎样表演第2段音乐中表现的优美景色。   (3)老师根据幼儿想象的动作组合成歌表演,并进行集体练习。   

3、讨论配器方案,为歌曲伴奏。   (1)请幼儿思考用什么乐器演奏音乐优美部分?   B段的比较抒情,可以延长的,适合用什么乐器?   (2)请幼儿思考用什么乐器演奏音乐大家欢快地去郊游的部分?   提示幼儿A段脚步的适合用双响筒   (3)请幼儿看老师指挥做现用乐器的模仿动作,用乐器看指挥演奏。   (4)请幼儿和小伙伴交换乐器看指挥演奏。   

4、活动反思   本次音乐活动是1个歌唱活动。《郊游》这首曲子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ABA结构,第1段和第3段是1样的,活泼欢快,中间第2段比较柔和,唱了郊游的风景。活动开始我以谈话导入,引导幼儿说说郊游地的风景,根据幼儿的回答我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了下来,从而引出第2段歌词。接着我用动作引导幼儿说出了第

1、第3段的歌词。   歌词理解后,让幼儿通过听教师清唱初步熟悉歌曲旋律,然后再用钢琴伴奏,1句句学习歌唱。等唱了两到3遍后请幼儿编动作,边表演边唱,这样比较能帮助幼儿记住歌词。虽然大多数幼儿能大概将歌曲唱出来,但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觉得兴趣缺缺;而且后面边表演边唱,孩子们会分散注意力,反而唱的更少更轻,应该在幼儿熟悉歌曲的基础上再加动作比较好。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