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小学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1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1、小学1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2、小学2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案及教学反思




3、幼儿园幼儿大班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含反思


作为1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幼儿园幼儿大班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含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动目标:   
1、认识面值10以内以元为计量单位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   
2、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并有不同的面价,探索相同面值人民币不同的换算方法。   
3、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课件、人民币(1元、2元、5元纸币及1元硬币)若干,铅笔若干、记录单若干   活动过程:   
1、认识人民币教师:"你们认识这些钱吗?它们1样吗?"(引导幼儿观察。)"它们分别是多少钱呢?""你怎么知道是x元钱呢?"(通过观察钱币上的数字让幼儿认识它们不同的面值。)"仔细看看这些钱上都有印有什么?你们知道这些钱共同的名称吗?"(人民币。)   
2、游戏"凑钱"。   
1、教师交待活动要求"今天老师想到超市去买东西,可我只有1张5元钱,我想把它换成1元、2元的0钱去请你们帮我换,你们想想可换几张1元、几张2元,请你将每种钱的数目在记录单上记录下来。"
2、幼儿取出钱币卡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请个别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将活动结果展示出来。   
4、集体检查凑出的'每份钱是否都是5元。   
5、讨论我们可以用哪些不同的方法凑出5元钱。   
6、教师用大统计表和幼儿1起统计5元钱用了几种方法换0钱。   
3、练习   
1、教师出示1张10元人民币,让幼儿利用人民币卡片探究不同的换算方法,并在记录单上记录下来。   
2、幼儿汇报自己的记录结果。   
3、老师和幼儿1起统计10元钱有几种换0钱方法。记录在大统计表中。   活动2:数学:购物计划   活动目标:   
1、能遵守秩序,有礼貌地与人交往,体验自主购物的快乐。   
2、了解钱币的换算关系。   
3、能运用10以内加减法进行游戏。   活动准备:   记录表、人民币、文具若干。   活动过程:   
1、取款   
1、教师:刚才我们1起统计了10元钱的换算方法,现在请小朋友按自己的记录单进行取钱,凑成10元钱。   
2、幼儿互相帮忙查看,看看取的钱是否凑成10元。   
2、购物   
1、交代购物要求。告诉幼儿每样文具的价格,买的物品总价格不能超过手里的总钱数,事先安排好收银员,购物后到收银处交款。   
2、幼儿自由选购商品,并交款付钱。提醒幼儿做文明顾客,轻拿轻放。   
3、换角色继续游戏。   
3、记帐   
1、请幼儿分享自己的记录单。   
2、将幼儿的记录单布置在展板上,与小朋友1起分享。   附:记录单取钱5元+2元+2元+1元=10购物铅笔2个(2元)+本(3个)=5元剩余5元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让幼儿摸摸、看看、分分、说说,发现了硬币和纸币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充分体现了幼儿在自我操作中获得知识的特点。幼儿参与积极性特别高。   本次活动以游戏为主,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初步掌握了购物的基本常识,教育幼儿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让幼儿充分积累社会活动经验。   在购物环节,有个别幼儿取钱后不会购物,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先充分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适当进行活动调节或个别指导。



4、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找朋友》含反思_中班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找朋友》含反思_中班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学习按数匹配实物,按实物找相应数量的数。   
2、复习7以内的数字,正确感知和判断7以内的数量。   
3、培养幼儿学数的兴趣,发展思维力。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教具:果园背景图1幅,水果7盆,1-7数字卡7张,1-7的大数字棒7个,小狗、小羊、小熊、小老鼠、小鸡、小兔、小猫图片各1只。   学具:1-7不同的实物卡片人手1张;1-7数字小卡片、实物卡、数字杯人手1份;雪花片若干。   活动过程:   
1、听觉引导、激发兴趣请小耳朵帮忙1起玩游戏:教师敲铃铛,幼儿说出铃声响了几下。   
2、参观果园   
1、俞老师上次去动物园玩的`时候,看到小猴家里有1个果园,他在果园里种了很多果树,俞老师看到小猴的果园很漂亮,于是就把它画了下来,小朋友想不想看1看小猴的果园呀?(想)   
2、那我们来看1看它的果园里有些什么呀?   小朋友你们看桃树上有几个桃子?石榴树上有几个石榴?桔子树上有几个桔子?葡萄树上有几串葡萄?梨树上有几只梨?苹果树上有几只苹果?樱桃树上有几颗樱桃?   幼:桃子树上有1个桃子,石榴树上有2个石榴,桔子树上有3个桔子?葡萄树上有4串葡萄,梨树上有5只梨,苹果树上有6只苹果?樱桃树上有7颗樱桃。   
3、感知数量
71、果园里的水果都成熟了,小猴把它们1个1个摘下来,摘了7盆水果。   师:第1盆是什么水果?第2盆是什么水果?第3盆是什么水果?……第7盆是什么水果?   (幼:第1盆是桃子,第2盆是石榴,第3盆是桔子,第4盆是葡萄,第5盆是梨,第6盆是苹果,第7盆是樱桃。)师:第1盆有几个桃子?1只梨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幼:第1盆有1个桃子,1个桃子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师:第7盆有几颗樱桃?7颗樱桃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幼:第7盆有7颗樱桃,7颗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   
4、分水果小猴非常高兴,摘了那么多的水果,他想把这些水果分给他的好朋友吃,让大家1起来尝1尝。   
1、看!小猴先来到小狗家,他想把水果分给小狗吃。小朋友看看有几只小狗?   (幼:有1只小狗。)师:小猴请小朋友帮他想1想,该把哪1种水果分给小狗,才是正好给小狗,不多也不少呢?   (幼:小猴把桃子分给小狗吃。)师:为什么把桃子分给小狗呢?   幼:因为正好桃子和小狗1样多,都是1小朋友你们分对了,小狗和小猴很高兴。   
2、看!小猴来到小羊家,他想把水果分给小羊吃。小朋友看看有几只小羊?   (幼:有2只小羊。)师:小猴该把哪1种水果分给小羊,才是正好每只小羊分1只,不多也不少呢?   幼:小猴把石榴分给小羊吃,才是正好每只小羊分1只,不多也不少。   师:为什么把石榴分给小羊?   幼:因为石榴正好和小羊1样多,都是2。   师:小朋友你们分对了,小羊和小猴真高兴。   
3、逐1给小熊、小老鼠、小鸡、小兔、小猫分水果(方法同上)(根据幼儿的回答,老师让水果与动物匹配,让幼儿逐步认识并感知数物匹配。)   
5、游戏:找朋友(配音乐)现在俞老师还想请小朋友玩1个游戏,叫做找好朋友。等1下每个小朋友拿1张卡片,先数数你的卡片上有几样东西,如果是1,那等等听着音乐走,音乐1停,赶紧跑到1前面站好,如果是2,音乐1停就赶紧跑到2前面站好……但不能挤,要站在对应数字的线上。(和好朋友交换卡片,再次进行游戏1次)   
6、小组活动第1次,给实物卡送数字卡;第2次,给数字杯子送礼物。   教学反思   在第1个环节数字猜猜猜,让幼儿认识数字,本环节中,主要是回忆起数字。在第2个环节游戏数字找朋友,是在认识了数字的基础上,根据实物匹配相应的数字,感知数字能表示相应的实物。通过提问法,引导法,启发幼儿用数字表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根据情景游戏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数物相对应的关系,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使该活动得以巩固。从而达到幼儿熟悉认读数字1-5,能用相应的数字表示物品的数量,实现活动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掌握了知识。但是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教学内容相对我们班上的孩子来说,太简单了,其实在后面可以加上10以内的找朋友,来增加难度,可能更加锻炼孩子的能力。



5、2年级数学下册《分类统计》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4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运用统计解决问题的意识,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情感与态度: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乐于合作交流,能从不同角度分析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用表格若干份。    【教学理念】   
1、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合理创设富有趣味的情境。   
2、根据知识形成规律,激发学生内在学习需求。   
3、根据统计现实意义,选择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学习内容。   
4、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辨、构建新知。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引导观察动物运动会的情境图,说说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狗、兔、猴、跳高、长跑)   
2、指出观察到的动物和比赛场地。   
2、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激发分类统计需求。   (1)根据任务要求,选择统计信息。   为了给运动会提供服务,有两位动物朋友也来到扮野咐了赛场。它们要根据各自的任务选择信息,进行统计。(板书:统计)   你们愿意为它们提供帮助,做个小小“信息员”吗?(板书:我是小小信息员)   电脑放录音:嗨,大家好,我是小小厨师长。今天中午,我要为每位运动员准备1份午餐。我准备了胡萝卜套餐、桃子套餐和骨头套餐,我想知道每种套餐各应该准备几份,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呢?师:谁来帮它选择?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狗、兔、猴)   要知道每种套餐各应该准备几份,就要知道什么?(板书:只数)   也就是要按什么来统计?(板书:动物种类)   电脑放录音:嗨,大家好,我是小小引导员。我要把参加每项比赛的运动员都带到指定的比赛场地,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呢?   师:谁来帮忙选择?你是怎么想的?(整理板书:长跑、跳高)   也就是要按什么来统计?(板:只数项目)   (2)添划表格线,形成统计表。   
2、体验分类统计过程。   (1)初步尝试统计。   指名学生选择1项信息进行统计。   明确统计数据的意义。   (2)独立完成统计表。   在数学书上填些统计表。   (3)集体交流各统计信息的意义。   先看第1张统计表:参加跳高的动物有几只?参加长跑的呢?   从这张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这在统计中通常称为“合计”,记录在这里。(板书:合计)   合计是多少?怎么算的?13指的是什么?   小结:也就是赛场上的运动员1共有13只。   从第2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还知道了什么?这在统计中,可以怎么表示?(板书:合计13)   怎么算的?13指的是什么?也表示什么?   比比两次合计,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相同?如果合计不相同,说明了什么?  脊谨 小结:看来合计也可以检查统计是否正确。   计算两次“合计”,填在表中。   (4)比较小结。   比较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   小结:像这样,把同样的13位运动员,根据不同的标准先分类再统计(板书:分类),就是分类统计。   
3、感受分类统计价值。   通过刚才的分类统计,小熊能厅纯知道每种套餐,各应该准备几份了吗?怎么知道的?   小鹿能把参加每项比赛的运动员,都带到指定的比赛场地吗?为什么?   小结:分类统计很有用,选择哪种分类标准,进行统计,要根据实际情况。   
3、实践统计,完整构建   
1、独立分类统计,合理分析推测。   天气问题。   出示天气情况。   讨论:可以从什么角度分类统计呢?   先把分类情况填写完整,再统计。(生统计,师巡视)   交流统计结果。   推测:比赛是在什么季节举行的?   你对比赛安排和服务工作,有什么建议吗?   
2、合作分类统计,发展积极思辨。   帽子问题。   出示:1组帽子   在小组里说说:这些帽子,可以从哪些角度分类统计呢?   交流分类方法。   学生选择1种最喜欢的.标准分类统计。   交流统计结果。   在分类统计中,可以通过合计,初步检验统计是不是正确。但能不能只看合计?还需要检查什么?   如果要把这些帽子发给运动员,每只动物发1顶。你想怎么发呢?   
3、活动分类统计,完整经历过程。   奖牌问题。   出示:4块奖牌   可以怎样分类?   仔细观察,你的表格要求按什么来统计?   明确活动要求:电脑每出示1块奖牌,就要在上面表格相应的形状或种类后面打1个“√”。   逐个出示奖牌,学生进行活动。   数出打“√”的个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   同桌小朋友介绍统计情况,并检查统计是否正确。   请1桌来介绍统计情况。   你喜欢什么形状的奖牌?喜欢圆形的举手,喜欢正方形的举手,喜欢3角形的举手。   1共有多少人举手啦?为什么?   
4、总结收获,拓展提升。   
1、总结收获。   
2、联系生活,寻找分类统计。   播放短片.   刚才的短片中,有哪些分类统计?   生活中还有哪些,也需要分类统计的?请你课后去找找。    【教学反思】:   统计是为了将收集整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做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依据。因此,教学中应着力体现统计的现实意义。为了激发学生“分类统计”的需求,体验分类统计的价值,激发统计意识,本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了以下几点:   
1、创设合理情境,激发统计需求。设计了“森林林运动会”的主题情境,通过帮“厨师长小熊”和“引导员小鹿”选择信息进行统计,让学生产生将图中的信息进行分类的需要。在天气问题、帽子问题和奖牌问题中,也渗透了通过分类统计,可以解决问题、做出合理推测的思想。   
2、经历完整过程,体验统计价值。在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经验。在激发学生的分类统计需求中,自然形成两张统计表,自主经历从图中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最后,在对两次统计的比较中,再次体会了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价值,感受不同的分类整理分别解决了不同的问题。   
3、丰富统计层次,掌握统计方法。本课设计了3个层次的统计活动,逐步加深对按不同标准分类统计数据方法的认识和理解。第1,让学生体会数据来源地多种方式。1是为学生直接提供数据,如天气问题和帽子问题,2是通过活动收集数据,如奖牌问题。第2,分类的要求逐步提高。在例题中给出了明确的分类标准和具体的分类项目,让学生按不同的项目整理数据。在天气问题中,给出了两种分类标准,但其中1种项目并没有全部列出,需要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自己补充完整,再整理数据。帽子问题,则让学生先讨论分类情况,再选择1种标准分类统计。这样的安排,既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按不同分类标准整理数据的方法,又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联系现实生活,培养统计意识。统计学本质上是研究、分析数据的方法。而很多数据都来源于生活。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分类统计是真实存在的。在课堂总结中,通过播放短片,让学生感受到分类统计无处不在,再次体现了分类整理数据的价值,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分类统计,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6、小学3年级语文《池上》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