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山行》教案设计

3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3首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 人教(部编版)



1、3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3首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 人教(部编版)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xianrenqiu2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诵和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的重难点字词,学会串联整首诗的意思

3、学习诗人写景、抒情的手法

4、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教育同学们应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过程和方法: 通过反复朗诵使学生融入情境,在赏析景物中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秋景,乐观面对人生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欣赏诗中描绘的秋色,学习诗人写景、抒情的手法。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认识文意: (1)儿歌导入:同学们,我们中国的古诗不仅能通过读、画来表现,还可以通过唱来展示。现在,我们1起来听1首由古诗编成的儿歌,1边听1边想:这首古诗叫什么名字?你从课本或者其他地方读到过这首诗吗? 播放儿歌《山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这首古诗《山行》,全班齐读1遍课题。 (2)揭示课题,认识作者,了解文意 (1)通过理解诗题,初步了解全诗内容:同学们应该已经预习过这首古诗了,那题目“山行”是什么意思?谁在山路间行走? (2)师生交流诗人情况:现在,有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杜牧?默读古诗,划出难解字词:正是这样1种……的情感,使他认真的观察眼前美景,用诗歌从……6个方面描绘出了这幅深秋美景图,从而留下了这。

3年级上册古诗《山行》教案设计



2、3年级上册古诗《山行》教案设计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1年4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1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1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1起来学习1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 杜牧

2、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4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1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1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1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3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1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3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3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4句“霜叶红于2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2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3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1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3、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画1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山行 热爱自然 喜爱枫林,难抑惊喜 点明原因,揭示中心。

《山行》优秀教案



3、《山行》优秀教案

作为1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山行》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行》优秀教案1    【教学目的】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其它写秋的古诗。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导语:丰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1番怎样的景像呢?   

3、出示教学挂图。   

4、讲枫林美,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5、诗人是怎样描绘这美景呢?   

6、自由读诗《山行》。   

7、找出生字。   

2、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组词认读:石径斜坡枫林于是   

3、出示生字果树1棵测认读情况。   

4、指导书写:于首枫(注意“首”字下面是“自”而不是“白”。)   

3、学习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节奏: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2月花。   

3、自由读诗、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略知诗意:   ⑴课件演示山路弯弯曲曲伸向深山的情况,诗意: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向秋天的深山。   ⑵提问:秋天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图)有寒冷的秋风、飘飘的白云、几户人家、火红的枫林。   ⑶诗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头上是为了看什么?(火红的枫林)   ⑷引导:能否读出诗人爱看枫林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2月花。   ⑸出示春花与枫叶比较图:谁红?枫叶比2月花(春花)还红。   ⑹了解“2月”之意:2月即春天。   ⑺教师在学生讲后归纳诗意: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登上秋天的深山,在飘着白云的地方居住着人家。停下车是因为爱这傍晚的枫林,秋天的霜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红。   ⑻出示平时的枫叶与经霜的枫叶进行对比.认识霜叶红的原因。   

5、朗读诗歌:   ⑴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火炬、花海。)   ⑵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读出快乐、欢喜……)   

6、齐诵诗歌,注意重读以下词语:寒山石径斜生处枫林晚2月花   

7、背诵祷歌。   

4、拓展学习   背诵课外搜集的写秋的诗。   

5、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   《山行》优秀教案2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径”“枫”“霜”,能说出诗句中“坐”、“于”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描写的秋色以及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1、学习生字、了解秋天。   

1、用换部首的方法学习生字。   经()枫()雪()   径()疯()霜()   指导学生观察上面1行与下面1行字有什么异同,然后再教学书写方法,最后指导学生读音上的区别。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天)   

3、对啊!“1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橙黄橘绿时”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4、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描述,可是吟诗,也可以歌唱)   

2、设计情境,导入古诗。   

1、在这绚丽的秋天,正是登山的好季节,我们不妨跟着作者1起到山中去行走1下,感受秋天的美吧!(板书课题:山行)   

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   

3、初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发现秋天的山上怎么样?或问秋天的山上都有些什么?   

3、品读古诗、感悟秋天。   (1)远上寒山石径斜   

1、师:深秋时节,当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山上爬行,此时你看到满山枯黄的树枝杂草,你会有1种什么感觉?   生:1种荒凉的感觉。   生:看到树木枯黄了,光秃秃的山,让人感觉冷嗖嗖的。   (师:所以叫秋天的山叫寒山。)   

2、顺着学生回答引出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   

3、读好诗句。   (2)白云生处有人家   

1、这弯弯曲曲的山路1直通向哪里呢?我们顺着山路往上看看,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片)   生:我看到了白云。   生:我看到了山很高,都高耸入云了。   生:我还看到在山顶上隐隐约约还有几户人家居住在那儿。   

2、看图体会: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生:虚无缥缈,就像是人间仙境。   

3、那几户人家就住在那如仙境般的白云生处,你们想不想到他们家去看看,去做1回客?   生:想。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2月花。   

1、正当我们意犹未尽地赶去做客的时候,我们乘坐的马车却突然停了下来?是什么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诗人?(学生随意说说)   

2、那我们也下车跟着诗人去看看吧。听!诗人正在吟诵这两句诗呢!谁来读1读。(指名读1读)   

3、读了这句诗,教师点拨:在这里“坐“是”因为“的意思,“于”指的是“比”。然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独立思考)   (1)诗人是因为喜爱什么才停下了车?(枫林)   (2)秋天的枫叶是什么颜色的?我们闭上眼睛想1想这不是1片枫叶,也不是1棵枫树,而是1大片的枫树林,红得像火1样的枫树林,在晚霞的映照下更加绚丽,更加红艳。告诉我,看到这么美的枫树林你们喜欢吗?   (3)此时此刻,我们不禁会想到春天那满山遍野的红杜鹃来,与它相比,实在是逊色不少,难怪诗人会吟起这句诗——(学生齐读霜叶红于2月花)   (4)师:这么美的景色你想用什么方法来把它留住?   生:我要用数码相机把它拍下来,然后放在自己的相框里。   生:我想写1篇最优美的作文来描写它。   生:我想用画笔把它画下来。   

4、吟诵古诗、加深理解。   

1、指名有感情地吟诵古诗,并谈谈:读了这首诗你想说些什么?   

2、1首《山行》让我们领略到了秋天的美,那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板书唐杜牧)你还知道他哪些诗?(清明)   

3、古诗的魅力可真大呀,让我们1起来吟诵这首杜牧的《山行》。(学生1起吟诵)   《山行》优秀教案3   

1、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理解诗的主题,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积累语言   

2、教学重难点:   目标

2、3   

3、教学用时:   1课时   

4、课型:   讲读课   

5、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引儿歌《秋叶飘飘》课文《秋天》让学生谈对秋叶和秋天给人的联想。(秋叶多彩:美丽愉悦、欢快明朗;草木枯黄摇落:暗淡伤感;硕果累累:丰收喜悦)素有“小杜”之称的唐代诗人杜牧也对秋天情有独钟,让我们随杜牧1起顺着山路而上,走进深秋的山林。   学生齐读诗文。   (2)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2十6岁中进士。晚唐1位著名诗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在文学方面,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1格。他的7律和7绝都写得很成功,而7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2、《助学》的预习积累。   (3)学习诗作:    1读:识秋物,赏美景   解题:山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听读时在诗中画出)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霜叶   

2、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   霜叶   

3、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用诗中句子回答)   霜叶红于2月花   

4、正是这样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   停车驻足   

5、让作者停车驻足的是霜叶的红,“霜叶红于2月花”1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   和2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让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6、诗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1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1幅和谐统1的画面。但是诗人更心仪的是深秋的红叶!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呢?   (和2月的红花对比)    2读:品名句,悟情理   

7、深入挖掘:(对比引导)   枫叶红于2月花   霜叶红于2月花   把“霜叶”改为“枫叶”,比较体会: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色的艳丽,还具有怎样的美?   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8、小结   至此,杜牧笔下的红叶内涵更丰富了:经过风霜洗礼这后,枫叶更显其红艳和勃勃生命力。诗人激赏的正是枫叶的这种独特的品格。美不美,主要中不在于是否有天生的丽质,更在于能否经受后天的磨炼。这样,这句诗不仅景中有情,而且景中寓理。这1切的精彩,就缘于作者从司空见惯的事物身上,用凝练的语句表达出自己特殊的心灵感悟的,超越常规的立意。   

9、正是因为这种超越常规的立意,这句话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成为千古的名句,那么,从写作角度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学生回答之后师作结:   好文章,不仅要表现写作对象的特点,而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写出表现自己在那1时、那1地特殊感悟的话语,才可以使我们的文章构建超越常规的立意,才可以使我们的文章真正的亮起来。反之,光有1些约定俗成套话,文章是没有个性的,缺乏生命力的。   现在就让我们们穿越时空,和杜牧进行心灵上的对话,用现代优美的文字,解读他留给我们的意境:   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2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经过风霜洗礼的枫叶呀,红得生机勃勃,红得娇艳浓烈,尽显生命本色。   1

0、理解文章表达情理   作者要表达的情理完全得到彰显,你体会到了吗?   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理:后天的磨炼可以让生命彰显美丽本色。(对生命的感悟,把枫叶经霜喻理)    再读:嚼字词,参妙意   1

1、学生再读诗作,师作总述过渡:   诗人碧山,石径,农舍,白云,红叶,枫林,绘出了1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诗人1反历来秋景萧条的写法,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使秋色显得生机盎然,与春光争胜的全部利益于诗人的匠心独运,下面我们1起来看1下前两句写景和最后1句写景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景,全是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虽然用了1个“寒”字,也只是为了引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而后1句写景,是近景,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   1

2、细节推敲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作中炼字的高妙。   (1)“枫林晚”与“枫林美”的区别。(《助学》)   (2)“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不同。(参看《教学用书》)   提示:引导学生去说,切不可直接讲明。   1

3、小结:让学生用现代汉语描述诗的内容。(见《新教案》)   1

4、学生背默全诗,教师点评指津。    (4)比较阅读   《渔家傲》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时写下的。它描写了边塞的萧瑟风光和艰苦生活,表现了将士久戍思乡与功业未成、欲归不得的矛盾和痛苦。上片以写景为主,着重刻画塞下秋来荒凉雄壮的'景象,景中寓情。“塞下”句总写边塞秋天风景之“异”,“异”字统领并笼罩全篇。下片以抒情为主,又以景渲染情。   《苏幕遮》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写旅思乡愁。上片写游子在途中登楼望远所见景象,下片抒写怀远思乡情怀,层层展开,婉转缠绵。   同是由秋天景象引发的感思,《山行》的情调是热爱赞美生机勃勃,而范仲淹这两首词的基本情调却都是“悲”。但两词又有区别,《渔家傲》是“悲壮”,《苏幕遮》是“悲凉”“悲清”。   

6、课堂练习:   《助学》学习测评部分题目。   

7、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学习收获感悟启发。   

8、布置作业:   完成《助学》学习测评中余下题目。   《山行》优秀教案4    【教材分析】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选自6年制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3册,所在第1单元以秋天为专题。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凝炼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山中深秋的美丽景色。诗人笔下的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1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朗诵诗歌和品味诗句为核心,利用多种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双向互动,自主探索”的美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古诗的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熟读古诗,感知美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1定会背不少诗吧!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1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来学习1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1幅云雾缭绕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的枫林图,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想到什么?   (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地说。)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熟读古诗,感知美: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1起走入这美丽的图画中吧!同学们,预习后你们获得了那些有关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吧!   (4人小组交流汇报查阅的有关资料。)   注意课内外结合,通过让同学们,了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诗范读等资料;自主感知古诗的画面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2、领悟意境,品读古诗,欣赏美   

1、理解诗意,领悟意境:   师:小朋友真棒!1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1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随机出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小朋友读书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   (表扬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说说、想想、议议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描绘这深秋的山林?   (生看着画面说,师点拨。)   师:作者欣赏着美丽景色想到了什么呢?   (引导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读古诗,欣赏美:   ⑴“紧扣词句”。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此时此刻我相信大家与作者1样陶醉于火红的枫树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们来夸1夸这首诗赞1赞美丽的深秋,好吗?4人小组的同学再朗读全诗,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1个怎样的画面?   (4人小组朗读讨论,师巡视。)   生:我最喜欢“霜叶红于2月花”这句,他让我看到了火红的枫树林,比春天的花还要红。   ……   品味词句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1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⑵“想象漫游”:   师: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啊!真希望能把他画下来。   这样进1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3、美读品味,感悟诗情,表达美   

1、美读品味:   师:美丽的秋景,生动的诗句,同学们我们怎样美美地朗读呢?老师准备了1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朗诵吧!   (生找小伙伴有感情地背诵、师抽生朗读、背诵。)   

2、感悟诗情,表达美:   师:小朋友,通过学习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丽,你们愿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感受到的美吗?出示表达方式:   读1读。   演1演。   画1画。   写1写。   (生自由选择,小组合作,表达美。)   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1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4、训练迁移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们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生:课外朗读杜牧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   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1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山行教案可分为几部分?



4、山行教案可分为几部分?

杜牧《山行》优秀教案1  

1、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2、教学过程  (1)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山行留客教案



5、山行留客教案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2月花。 [注释] 1. 山行:在山里走。 2.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3. 径:小路。 4. 坐:因为、由于。 5. 于:比。 [简析] 这是1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1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1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3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1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3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3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4句“霜叶红于2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2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3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1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7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山行》优秀教案



6、《山行》优秀教案

作为1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山行》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行》优秀教案1    【教学目的】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其它写秋的古诗。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导语:丰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1番怎样的景像呢?   

3、出示教学挂图。   

4、讲枫林美,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5、诗人是怎样描绘这美景呢?   

6、自由读诗《山行》。   

7、找出生字。   

2、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组词认读:石径斜坡枫林于是   

3、出示生字果树1棵测认读情况。   

4、指导书写:于首枫(注意“首”字下面是“自”而不是“白”。)   

3、学习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节奏: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2月花。   

3、自由读诗、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略知诗意:   ⑴课件演示山路弯弯曲曲伸向深山的情况,诗意: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向秋天的深山。   ⑵提问:秋天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图)有寒冷的秋风、飘飘的白云、几户人家、火红的枫林。   ⑶诗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头上是为了看什么?(火红的枫林)   ⑷引导:能否读出诗人爱看枫林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2月花。   ⑸出示春花与枫叶比较图:谁红?枫叶比2月花(春花)还红。   ⑹了解“2月”之意:2月即春天。   ⑺教师在学生讲后归纳诗意: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登上秋天的深山,在飘着白云的地方居住着人家。停下车是因为爱这傍晚的枫林,秋天的霜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红。   ⑻出示平时的枫叶与经霜的枫叶进行对比.认识霜叶红的原因。   

5、朗读诗歌:   ⑴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火炬、花海。)   ⑵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读出快乐、欢喜……)   

6、齐诵诗歌,注意重读以下词语:寒山石径斜生处枫林晚2月花   

7、背诵祷歌。   

4、拓展学习   背诵课外搜集的写秋的诗。   

5、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   《山行》优秀教案2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径”“枫”“霜”,能说出诗句中“坐”、“于”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描写的秋色以及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1、学习生字、了解秋天。   

1、用换部首的方法学习生字。   经()枫()雪()   径()疯()霜()   指导学生观察上面1行与下面1行字有什么异同,然后再教学书写方法,最后指导学生读音上的区别。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天)   

3、对啊!“1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橙黄橘绿时”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4、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描述,可是吟诗,也可以歌唱)   

2、设计情境,导入古诗。   

1、在这绚丽的秋天,正是登山的好季节,我们不妨跟着作者1起到山中去行走1下,感受秋天的美吧!(板书课题:山行)   

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   

3、初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发现秋天的山上怎么样?或问秋天的山上都有些什么?   

3、品读古诗、感悟秋天。   (1)远上寒山石径斜   

1、师:深秋时节,当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山上爬行,此时你看到满山枯黄的树枝杂草,你会有1种什么感觉?   生:1种荒凉的感觉。   生:看到树木枯黄了,光秃秃的山,让人感觉冷嗖嗖的。   (师:所以叫秋天的山叫寒山。)   

2、顺着学生回答引出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   

3、读好诗句。   (2)白云生处有人家   

1、这弯弯曲曲的山路1直通向哪里呢?我们顺着山路往上看看,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片)   生:我看到了白云。   生:我看到了山很高,都高耸入云了。   生:我还看到在山顶上隐隐约约还有几户人家居住在那儿。   

2、看图体会: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生:虚无缥缈,就像是人间仙境。   

3、那几户人家就住在那如仙境般的白云生处,你们想不想到他们家去看看,去做1回客?   生:想。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2月花。   

1、正当我们意犹未尽地赶去做客的时候,我们乘坐的马车却突然停了下来?是什么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诗人?(学生随意说说)   

2、那我们也下车跟着诗人去看看吧。听!诗人正在吟诵这两句诗呢!谁来读1读。(指名读1读)   

3、读了这句诗,教师点拨:在这里“坐“是”因为“的意思,“于”指的是“比”。然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独立思考)   (1)诗人是因为喜爱什么才停下了车?(枫林)   (2)秋天的枫叶是什么颜色的?我们闭上眼睛想1想这不是1片枫叶,也不是1棵枫树,而是1大片的枫树林,红得像火1样的枫树林,在晚霞的映照下更加绚丽,更加红艳。告诉我,看到这么美的枫树林你们喜欢吗?   (3)此时此刻,我们不禁会想到春天那满山遍野的红杜鹃来,与它相比,实在是逊色不少,难怪诗人会吟起这句诗——(学生齐读霜叶红于2月花)   (4)师:这么美的景色你想用什么方法来把它留住?   生:我要用数码相机把它拍下来,然后放在自己的相框里。   生:我想写1篇最优美的作文来描写它。   生:我想用画笔把它画下来。   

4、吟诵古诗、加深理解。   

1、指名有感情地吟诵古诗,并谈谈:读了这首诗你想说些什么?   

2、1首《山行》让我们领略到了秋天的美,那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板书唐杜牧)你还知道他哪些诗?(清明)   

3、古诗的魅力可真大呀,让我们1起来吟诵这首杜牧的《山行》。(学生1起吟诵)   《山行》优秀教案3   

1、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理解诗的主题,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积累语言   

2、教学重难点:   目标

2、3   

3、教学用时:   1课时   

4、课型:   讲读课   

5、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引儿歌《秋叶飘飘》课文《秋天》让学生谈对秋叶和秋天给人的联想。(秋叶多彩:美丽愉悦、欢快明朗;草木枯黄摇落:暗淡伤感;硕果累累:丰收喜悦)素有“小杜”之称的唐代诗人杜牧也对秋天情有独钟,让我们随杜牧1起顺着山路而上,走进深秋的山林。   学生齐读诗文。   (2)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2十6岁中进士。晚唐1位著名诗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在文学方面,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1格。他的7律和7绝都写得很成功,而7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2、《助学》的预习积累。   (3)学习诗作:    1读:识秋物,赏美景   解题:山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听读时在诗中画出)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霜叶   

2、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   霜叶   

3、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用诗中句子回答)   霜叶红于2月花   

4、正是这样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   停车驻足   

5、让作者停车驻足的是霜叶的红,“霜叶红于2月花”1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   和2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让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6、诗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1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1幅和谐统1的画面。但是诗人更心仪的是深秋的红叶!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呢?   (和2月的红花对比)    2读:品名句,悟情理   

7、深入挖掘:(对比引导)   枫叶红于2月花   霜叶红于2月花   把“霜叶”改为“枫叶”,比较体会: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色的艳丽,还具有怎样的美?   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8、小结   至此,杜牧笔下的红叶内涵更丰富了:经过风霜洗礼这后,枫叶更显其红艳和勃勃生命力。诗人激赏的正是枫叶的这种独特的品格。美不美,主要中不在于是否有天生的丽质,更在于能否经受后天的磨炼。这样,这句诗不仅景中有情,而且景中寓理。这1切的精彩,就缘于作者从司空见惯的事物身上,用凝练的语句表达出自己特殊的心灵感悟的,超越常规的立意。   

9、正是因为这种超越常规的立意,这句话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成为千古的名句,那么,从写作角度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学生回答之后师作结:   好文章,不仅要表现写作对象的特点,而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写出表现自己在那1时、那1地特殊感悟的话语,才可以使我们的文章构建超越常规的立意,才可以使我们的文章真正的亮起来。反之,光有1些约定俗成套话,文章是没有个性的,缺乏生命力的。   现在就让我们们穿越时空,和杜牧进行心灵上的对话,用现代优美的文字,解读他留给我们的意境:   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2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经过风霜洗礼的枫叶呀,红得生机勃勃,红得娇艳浓烈,尽显生命本色。   1

0、理解文章表达情理   作者要表达的情理完全得到彰显,你体会到了吗?   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理:后天的磨炼可以让生命彰显美丽本色。(对生命的感悟,把枫叶经霜喻理)    再读:嚼字词,参妙意   1

1、学生再读诗作,师作总述过渡:   诗人碧山,石径,农舍,白云,红叶,枫林,绘出了1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诗人1反历来秋景萧条的写法,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使秋色显得生机盎然,与春光争胜的全部利益于诗人的匠心独运,下面我们1起来看1下前两句写景和最后1句写景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景,全是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虽然用了1个“寒”字,也只是为了引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而后1句写景,是近景,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   1

2、细节推敲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作中炼字的高妙。   (1)“枫林晚”与“枫林美”的区别。(《助学》)   (2)“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不同。(参看《教学用书》)   提示:引导学生去说,切不可直接讲明。   1

3、小结:让学生用现代汉语描述诗的内容。(见《新教案》)   1

4、学生背默全诗,教师点评指津。    (4)比较阅读   《渔家傲》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时写下的。它描写了边塞的萧瑟风光和艰苦生活,表现了将士久戍思乡与功业未成、欲归不得的矛盾和痛苦。上片以写景为主,着重刻画塞下秋来荒凉雄壮的'景象,景中寓情。“塞下”句总写边塞秋天风景之“异”,“异”字统领并笼罩全篇。下片以抒情为主,又以景渲染情。   《苏幕遮》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写旅思乡愁。上片写游子在途中登楼望远所见景象,下片抒写怀远思乡情怀,层层展开,婉转缠绵。   同是由秋天景象引发的感思,《山行》的情调是热爱赞美生机勃勃,而范仲淹这两首词的基本情调却都是“悲”。但两词又有区别,《渔家傲》是“悲壮”,《苏幕遮》是“悲凉”“悲清”。   

6、课堂练习:   《助学》学习测评部分题目。   

7、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学习收获感悟启发。   

8、布置作业:   完成《助学》学习测评中余下题目。   《山行》优秀教案4    【教材分析】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选自6年制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3册,所在第1单元以秋天为专题。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凝炼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山中深秋的美丽景色。诗人笔下的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1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朗诵诗歌和品味诗句为核心,利用多种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双向互动,自主探索”的美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古诗的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熟读古诗,感知美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1定会背不少诗吧!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1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来学习1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1幅云雾缭绕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的枫林图,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想到什么?   (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地说。)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熟读古诗,感知美: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1起走入这美丽的图画中吧!同学们,预习后你们获得了那些有关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吧!   (4人小组交流汇报查阅的有关资料。)   注意课内外结合,通过让同学们,了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诗范读等资料;自主感知古诗的画面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2、领悟意境,品读古诗,欣赏美   

1、理解诗意,领悟意境:   师:小朋友真棒!1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1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随机出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小朋友读书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   (表扬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说说、想想、议议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描绘这深秋的山林?   (生看着画面说,师点拨。)   师:作者欣赏着美丽景色想到了什么呢?   (引导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读古诗,欣赏美:   ⑴“紧扣词句”。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此时此刻我相信大家与作者1样陶醉于火红的枫树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们来夸1夸这首诗赞1赞美丽的深秋,好吗?4人小组的同学再朗读全诗,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1个怎样的画面?   (4人小组朗读讨论,师巡视。)   生:我最喜欢“霜叶红于2月花”这句,他让我看到了火红的枫树林,比春天的花还要红。   ……   品味词句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1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⑵“想象漫游”:   师: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啊!真希望能把他画下来。   这样进1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3、美读品味,感悟诗情,表达美   

1、美读品味:   师:美丽的秋景,生动的诗句,同学们我们怎样美美地朗读呢?老师准备了1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朗诵吧!   (生找小伙伴有感情地背诵、师抽生朗读、背诵。)   

2、感悟诗情,表达美:   师:小朋友,通过学习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丽,你们愿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感受到的美吗?出示表达方式:   读1读。   演1演。   画1画。   写1写。   (生自由选择,小组合作,表达美。)   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1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4、训练迁移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们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生:课外朗读杜牧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   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1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