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 -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2014秋)

北师大版6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北师大版6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 -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2014秋)



2、6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 -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2014秋)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历史的璀璨星空 小学数学6年级上册:《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6年级上册“数学阅读——圆周率的历史” 【教材分析】:教材是在学生通过简单试验初步体验了圆周率和利用圆周率计算圆的周长之后安排了这个数学阅读内容,为学生展示了圆周率的研究简史,介绍了相关的圆周率的研究方法,为学生打开了1扇窥视数学文化发展史的窗户,为进1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今后中学的相关数学学习,留下1片想象的空间。教材罗列了在圆周率研究历史中最为重要的人物及方法,从古至今,涵盖中外,以圆周率的探索过程为主线,以体现圆周率的文化价值为主格调,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通过阅读来挖掘圆周率蕴含的教育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本阅读内容信息量大、数学术语多、理解困难。涉及到圆的内接、外切正多边形、割圆术、勾股定理、投针试验等数学术语,在给学生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大量的疑问,但这些疑问并非本节课的重点,重点在于“阅读——熏陶”。 【学情分析】:学生在接触这部分内容之前,在“圆的周长”部分进行了简单的圆周率的测量试验研究时,部分同学已经了解了祖冲之的相关成就,然而对阿基米德和刘徽的成就知之甚少,对“投针试验”基本上没有听说过;另外,学生的了解1般停留在简单的知识常识上,对于圆周率的计算研究方法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很少涉及。(经过简单调查,知道“祖冲之及其对圆周率的贡献的大约占。

6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及反思



3、6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及反思

教师撰写教案的目的是用于课堂教学,因此教案1定要要克服形式主义,具有实用性。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6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及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6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及反思(1)   教学内容:   冀教版6年级上册第xx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成数和折扣的含义,以及成数与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会解答有关成数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成数和折扣的含义;理解成数与分数、百分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准备   1.李庄去年种小麦50公顷,今年种小麦60公顷。今年比去年多种小麦百分之几?   2.小华家承包了1块菜田,前年收白菜41.6吨,去年比前年多收了25%。去年收白菜多少吨?   师述:农业收成,有时用成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成数的应用题。   板书:百分数应用题。    (2)学习新课   1.电脑出示例题:商场里每台电视机的进价是1800元,售价加两成,每台电视机的售价定为多少元?   

2、成数的含义。   师述:什么是成数呢?在5年级我们学过“几成”就是十分之几,如“1成”就是十分之1,它相当于10%。   (1)口答:   “3成”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3成5”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7成 2成5 5成相当于百分之多少?   

3、售价加两成是什么意思?求售价应先算出什么?   还可以怎样算?学生交流解题思路。   4.出示例2。   例2:曹庄乡去年产棉花37.4万千克。今年遭受虫灾,减产1成5,今年大约产棉花多少万千克?   (1)学生读题,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   (2)减产1成5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   师述:在列式计算时,我们可以直接把“成数”化成百分数,用百分数进行列式计算。   板书:   37.4×(1-15%)   =37.4×0.85   =31.79(吨)   答:今年产棉花31.79万千克。   3.练习。   小丽家承包了1块地,前年收小麦8000千克,去年比前年增产1成半。去年收小麦多少千克?   6.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师述: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成数”的知识,知道了“成数”的含义,以及“成数”与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且学习了有关“成数”的1些实际的、简单的应用题。   (3)巩固反馈   1.填空:   (1)某县今年棉花产量比去年增产3成。这句话的意思是( )是( )的30%。   (2)1块麦地,改用新品种后,产量增加了4成5。这句话的意思是改用新品种后产量是( )的( )%。   2.把下面的百分数改写成“成数”。   75% 60% 42% 100% 95%   6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及反思(2)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归纳能力。   3.让学生在操作和探索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1、联系实际,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非常喜欢旅游,并且去过好多地方。 (出示老师外出旅游的照片,并加以介绍)   【设计意图】:以自己为例,展示旅游照片,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谁来说说,你们都去过哪些名胜古迹? 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1起到山东的风景区去游览1下,好吗? (出示信息窗1)   

2、师:谁知道,这几幅图分别是山东的哪些城市的什么景区?   生:……   师:读1读下面的几句话和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旅游景区有关数据的统计导入新课,能发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2、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1)教学百分数的读法   师:16%、9%、9.3%怎么来读?   生:16%读作:百分之十6 9%读作:百分之9 9.3%读作:百分之9点3 (全班齐读,另举例指名读)   【设计意图】:学生对百分数的读法有了1定的了解。在指导读出百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任意举出几个百分数让学生读,便于加深对百分数读法的印象。    (2)教学百分数的意义   

1、师: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   (以16%为例,小组讨论,指明解释9%、9.3%)   得出结论:表示1个数是另1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师: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   (板书:百分数)   师: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   

2、想1想,你在生活中那些地方见到过百分数?   【设计理念】: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中寻找百分数的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百分数的兴趣。渗透百分数的实际运用的普遍性。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练习巩固,知识延伸   自主练习。   

1、使学生体会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注意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1个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课后练习第2题,仔细阅读题中的相关信息,说1说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在语言叙述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巩固。   

3、课后练习第

3、4题,尤其注意100%意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走进生活、课后延伸,研究我们身边的数学,在进行计算巩固练习的同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4、课后第5题,联系已学过的分数的意义,把全国人口数看作单位“1”(100%),汉族人口占总数的92%,少数人口则占1-92%=8%   板书设计:   山东假日游 百分数   6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及反思(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成数和折扣的含义,以及成数与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会解答有关成数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难点:   理解成数和折扣的含义;理解成数与分数、百分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1、复习准备   1.把下列各数化成百分数。   2.李庄去年种小麦50公顷,今年种小麦60公顷。今年比去年多种小麦百分之几?   3.小华家承包了1块菜田,前年收白菜41.6吨,去年比前年多收了25%。去年收白菜多少吨?   师述:农业收成,有时用成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成数的应用题。   板书:百分数应用题   

2、学习新课   1.电脑出示例题:商场里每台电视机的进价是1800元,售价加两成,每台电视机的售价定为多少元?   

2、成数的含义。   师述:什么是成数呢?在5年级我们学过“几成”就是十分之几,如“1成”就是十分之1,它相当于10%。   (1)口答   “3成”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3成5”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2)7成  2成5  5成相当于百分之多少?   

3、售价加两成是什么意思?求售价应先算出什么?   还可以怎样算?学生交流解题思路。   4.出示例2。   例2曹庄乡去年产棉花37.4万千克。今年遭受虫灾,减产1成5,今年大约产棉花多少万千克?   (1)学生读题,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   (2)减产1成5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   师述:在列式计算时,我们可以直接把“成数”化成百分数,用百分数进行列式计算。   板书设计:   37.4×(1-15%)   =37.4×0.85 =31.79(吨)   答:今年产棉花31.79万千克。   6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及反思(4)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能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方法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培养学生猜想与验证、观察与概括的能力。   

4、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收获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投影片、练习纸   教案设计:   学案   

1、自学质疑   [探究任务1] 比例的意义   投影出示几组比,让学生写出各组的比值   

2、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案。   

1、回顾旧知、孕伏新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许多知识,说说你已经知道了比的哪些知识?   (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能很快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吗?   

2、 师板书题目:   (1)4:5 20:25 (2)0.6:0.3 1.8:0.9   (3)1/4: 5/8 3:7.5 (4)3:8 9:27   [评析:开门见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循序渐进,为新课做好准备。因为这些题目还要用到,所以不惜费时板书——有效的呈现方式]   

2、丝丝入扣,深挖比例的意义   (1)认识意义   

1、 指名口答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在比例下方写上比值。   师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   

2、是啊,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1种新的式子,如:4:5=20:25   师:最后1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1些式子就叫做比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1起来研究比例(板书:比例)   [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不经意间学生就有了发现,有3组式子比值相等,1组不等,如行云流水般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新旧知识的完美衔接。]   

3、同学们想研究比例的哪些内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4、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黑板上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 比值相等)   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板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议1议,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1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5、质疑:有3个比,他们的比值相等,能组成比例吗?   [评析:比例的意义其实是1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教师再精简语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教师没有嘎然而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议1议,从正反两方面进1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让学生像1个数学家1样真正经历知识探索和形成的全过程,无时无刻不享受成功的快乐!]   (2)练习   

1、投影出示例1,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完成练习纸第1题。   1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   (1)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2)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评析:这两道练习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又让学生进1步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这1环节,1学生对于“为什么”设计到了正反比例的知识,教师也不失时机予以评价,不但使该生兴致勃勃,也引得其他学生投来艳羡的目光,生成地精彩!]   

3、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1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4个数;比是1个比,有两个数)   

4、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板书出示: 4 : 5   前项 后项   (2)板书出示:4 : 5 = 20 : 25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4/5=20/25   [评析:由练习题中先写比、再写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区别,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称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1气呵成。]   

5、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及其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1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大家有兴趣吗?    

3、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投影出示:   你能运用

3、

5、1

0、6这4个数,组成几个等式吗?(等号两边各两个数)   

2、 独立思考,并在作业本上写1写。   学生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   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   根据学生回答,师相机引导并板书: 3×10=5×6 3:5=6:10   3:6=5:10   5:3=10:6   6: 3=10:5……   

3、 引导发现规律   (1)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没有,交换因数的位置还是1样)   乘法算式只能写1个,比例却写了这么多,这些比例1样吗?(不1样,因为比值各不相同)   (2)那么,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比例的性质或规律吗?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评析:“运用这4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不同的学生写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会有多少之别,这里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每1个学生的思考都变成有用的教学资源。考虑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会有困难,教师作了适当的引导,通过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变中寻不变,从而探究出性质。]   

4、验证猜想:   师:这是你的猜想,有了猜想还必须验证。   (1)请看黑板上这几个比例的内项的积与外项的积是不是相等?(学生进行验证,纷纷表示内项积等于外项积)   (2)学生任意写1个比例并验证。师巡视指导。   师:有1位同学也写了1个比例,他认为这个比例的内项积与外项积是不相等的,大家看看是什么原因?   板书:1/2 ∶1/8 = 2∶ 8   众生沉思片刻,纷纷发现等式不成立。   生:1/2∶1/8 = 4,而 2∶8 =1/4,这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   师:看来刚才发现的规律前要加1个条件——在比例里(板书),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评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1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5、思考4/5=20/25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6、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1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及时总结评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而且可以让他们感受创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尤其是教师的评价:科学家也是这样研究问题的!更给了学生无上的荣耀!]    

4、反馈提升   完成练习纸

2、

3、4   附练习纸:

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14 :21 和 6 :9 1.4 :2 和 5 :10   让学生明确可以通过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两个途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判断下面哪1个比能与 1/5:4组成比例。   

1、5:4

2、20:1   

3、1:20

4、5:1/4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1.5:3=( ):4   12:( )=( ):5   [评析: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1步的巩固和应用,第4题中第

2、题属于开放题,答案不,意在进1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1。]   

5、课后留白   同1时间、同1地点,人高1.5米,影长2米;树高3米,影长4米。   (1)人高和影长的比是( )   树高和影长的比是( )   (2)人高和树高的比是( )   人影长和树影长的比是( )   你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同1时间、同1地点两个不同物体高度与其影长的比可以组成比例?请大家课后查找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数学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能更好地检验数学学习的成色!“带着问题离开教室”是新课程的理念,没有完美的课堂,缺憾不失为1种美!]   

6、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最后的机会仍然给学生,学生通过清晰的板书总结的很到位)。

6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 -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2014秋)



4、6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 -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2014秋)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历史的璀璨星空 小学数学6年级上册:《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6年级上册“数学阅读——圆周率的历史” 【教材分析】:教材是在学生通过简单试验初步体验了圆周率和利用圆周率计算圆的周长之后安排了这个数学阅读内容,为学生展示了圆周率的研究简史,介绍了相关的圆周率的研究方法,为学生打开了1扇窥视数学文化发展史的窗户,为进1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今后中学的相关数学学习,留下1片想象的空间。教材罗列了在圆周率研究历史中最为重要的人物及方法,从古至今,涵盖中外,以圆周率的探索过程为主线,以体现圆周率的文化价值为主格调,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通过阅读来挖掘圆周率蕴含的教育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本阅读内容信息量大、数学术语多、理解困难。涉及到圆的内接、外切正多边形、割圆术、勾股定理、投针试验等数学术语,在给学生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大量的疑问,但这些疑问并非本节课的重点,重点在于“阅读——熏陶”。 【学情分析】:学生在接触这部分内容之前,在“圆的周长”部分进行了简单的圆周率的测量试验研究时,部分同学已经了解了祖冲之的相关成就,然而对阿基米德和刘徽的成就知之甚少,对“投针试验”基本上没有听说过;另外,学生的了解1般停留在简单的知识常识上,对于圆周率的计算研究方法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很少涉及。(经过简单调查,知道“祖冲之及其对圆周率的贡献的大约占。

谁给我1篇6年级上册数学圆单元学习反思



5、谁给我1篇6年级上册数学圆单元学习反思

圆这1单元的教学已完成,从测试的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来看现,还存在诸多问。平均分低、合格率低、满分少。特别是有些学生在学完圆的面积计算后,将圆的周计算和面积计算2者混淆了,对题目给出的条件半径或是直径,不能很好的选择公式计算。在后面利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整合以前所学的平面图形计算阴影部分周长或是面积时,审题不够,有效思考不够,以至计算时丢3落4。计算时因为涉及到圆周率,保留两位小数及单位,错误率较高。如果再重新上这1单元,我会怎样去上?如何做到有效?我是这样想的:

1、操作感知。对学生学具袋的资源这1块要充分挖掘利用,增加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最大可能的调动学生学习圆的兴趣和体验。

2、步步紧跟。在圆的每1个小知识点上完后,做到即时掌握,巩固,不能有知识拖欠。教学时对学生的情况要充分了解。适当利用晚托时间进行模拟过关,做到有针对性的辅导。

3、放慢节奏。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教学时,稍微放慢节奏,1定要求学生要很好的掌握和理解圆的周长特别是圆的面积公式的由来,同时在这1部分的计算时严格加以要求。要求该有竖式的1定要有竖式,该验算的要验算。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养成思考的好习惯。做题时要求学生写成出R=?、D=?,先写成所用的公式,利用所学的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设计和圆的知识有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综合思考能力。

4、练习拓展。对教材的理解和挖掘要进1步加深,适当参照旧教材进行拓展,精心设计练习,增加1点综合性的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

小学6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6、小学6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小学6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教学反思5篇   作为1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1,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6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6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1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1步学习圆的周长计算。   成功之处   1.充分理解周长的概念,加强对意义的理解。学生以前学过周长的概念,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4边形、3角形、梯形的周长有了1定的认识,知道封闭图形1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理解“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在教学中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图形的周长,然后引出主题图,通过实际场景丰富学生已有经验,逐渐内化为学生对周长的意义的理解,明确周长就是1条线,但是这条线是由曲线构成的图形。   2.加强动手操作,探索发现规律。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如绕绳法、滚动法和折叠法得出直径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总是3倍多1些,从而使学生明确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倍,由此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在课前预习了这部分内容,导致有1个组没有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的结果都是3.14倍,看来学生对于操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注重了结果的得出,而忽略了规律的呈现。   再教设计   在教学完圆的周长时,要让学生注意区别圆周长的1半和半圆周长,要注意呈现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的关系即当圆的直径或半径扩大2倍、3倍,圆的周长扩大几倍的练习拓展,并藉此联系正方体的棱长之和、表面积和体积中,当棱长扩大2倍、3倍,正方体的棱长之和、表面积和体积扩大几倍的练习拓展,以此来增加彼此之间的联系。 小学6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教学反思2   对于周长,孩子们并不陌生。为此,我在导入新课时直接布置任务:你会量圆的周长吗?用你手边的工具,想办法量出圆的周长。孩子们跃跃欲试:有的用自带的软尺饶着圆周量;有的用绳子饶着圆周量了,展开再用米尺量绳子的长;有的拿圆在直尺上滚动1周;还有的量出圆周的1半来乘2……看到孩子们有这么多的量圆的经验,我感到很欣慰。随即提问:要想量得准确些,操作中应该注意什么?有的说用绳子量的时候要记好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滚动时也要记好记号……在第2环节自主尝试中,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刚才的经验和方法,测量指定大小的圆的周长,并猜想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小组长做好记录。第3环节,交流汇报: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的代表做好补充和评价。得到的结论是: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有关,有的小组用表格的形式反映了操作的结果。第4环节,启发点拨:圆的直径越大,这个圆的周长越长,圆的直径越小,这个圆的周长也越短。那么他们的关系有怎样的规律呢?比较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1些,我们的这个结论和专家的结论1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书上的说法。   1节课就在孩子们的探究和经历中进行着,虽然坎坎坷坷,但毕竟经历了、感受了、体验了。我想孩子们对于圆周率的认识就不仅仅是停留在结论之上了。 小学6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教学反思3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在学习了圆的初步认识,知道圆心、半径、直径及圆的特性的基础上,进而学习圆的周长的。   本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主要是圆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导。   本节课学生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其主要为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分工,学会分享。   本节课我尽量采取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1个乐学、易学、好学的课堂氛围;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积极的参与其中,自主学习,作为课堂上真正的学习主人;尽量授之于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不断的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变的会写、会做、会思考;正确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表现,调动学生于1个较高的学习状态中;采用小结、应用等基本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圆的周长的相关知识,以达到预期的课堂目标;进行中国古代数学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学习热情。   本节课灵活性较强,希望看到学生的不同闪光点,看到他们的创新火花,看到他们快乐学习的笑脸。   本着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意图来完成小学高年级《圆的周长》这节课的教学工作,课后,感觉——1个字“差”,3个字“真的差”。   1差: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的教学环境。第1次带着话筒上课,我与它的配合太不默契了。低头声大,抬头声小,占据了我的1些大脑空间;我的教学设计与多媒体联系密切,因为键盘鼠标放置在1个角落,每次使用得提前占用1些时间,教学环节不流畅;学生与听课教师的层面不能1眼看到,使我不能及时观察到教师的表情,不能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2差:不能很好的与学生进行配合。陌生的学生,尽管短暂的了解,但是还是知之甚少。就拿这个来说吧:看大屏幕,自读小故事。学生却大声齐读开来,1个可以由学生自己感悟的知识,自读就可以了,听到学生的声音,我又不好意思打断他们,只能任由他们读下去。   3差:不能很好的设计最细化的问题。问题较为粗略,学生答题有理解上的困难。回答很是不积极。这是我这节课的失败的关键所在。   4差:学生的活动交流自主合作学习没有很好的体现。尽管我用了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去合作交流,最终得到本课的重点知识,但经过学生的活动,为了节省时间,我代替他们把活动的结果利用计算机这1媒体展示出来,我想,这是错的。不过,孩子们真的,没有发现,我的设计只能落空。最后不得不自已代替学生得出新学的知识。   5差:自己多年的山村教学,已经把自己的语言,神态包裹的严严实实。没有更多的流畅的教学语言,没有激励的话语。自己的言行,会犯下些许的小错误。   不想再多说什么,只想默默的思考。为什么自己的精心设计却没有在学生身上闪现?还是因为自己的设计根本不够精心? 小学6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教学反思4   圆的周长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部分是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理解圆周率的意义。课前我布置让学生每人准备3个大小不同的硬纸片和1条细绳及直尺。   我利用提问:“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机会,首先通过触摸圆周长,使学生建立充分的'亲身体验,接着通过对圆周长概念的个性化描述,引导学生尝试具体表象向抽象提炼之间的转轨。尽管学生在这里的表达显得肤浅,但正是这些富有个性的思想,恰恰显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效的触摸体验,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充分而有效。探索圆周长计算这1环节:1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式的测量活动,使学生自主创造出“测绳”和“滚动”两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另1方面,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反思及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测绳”和“滚动”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探索“计算公式”的心情,为继续研究圆周长的计算作好了铺垫。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是直径的多少倍?进1步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x,然后让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1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把自己测量的数据填在课前研究的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这时候让学生组与组交流成果,发现了规律: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1些,这是本课的难点。在此基础上,通过电脑展示,验证所有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1点,从而引出圆周率,学生有了这1发现,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体验到了新知的价值。当然,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和独立思考,全部参与和个体培养等等的关系处理,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课堂上,生动有趣的探索内容,可以给予学生愉悦的人文体验;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人文尊严;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可以培养学生民主的人文作风;标准严密的知识表达,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道德。 “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1说?”“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究竟圆周长与直径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要求圆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过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实体现。   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我想,这得益于事先让学生准备的教具比较充分,得益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得益于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这节课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实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只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他们也能像科学家那样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得出结论。 小学6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教学反思5   本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断设置合理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猜想、验证,初步体现了“创设情境——大胆猜想——合作探索——反思归纳”的探索性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地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力求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培养“做数学”的能力。教学后留给我很深的思考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给了本节课创新的舞台,虽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精彩的思维,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分工合作的过程显然对他们更适合。有些问题虽然可以独立思考加以解决,但在时间和精力上是不允许的。把不同的思维加以整合,并不断的加以补充、完善,这对每个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训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课堂上的许多发言就是如此,有时候1个人说的并不完整,但经过补充,修改后就大不1样了,系统而完整,并且富有创造性,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啊。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成长也是必要的,有利的。在学习中,他们必须学会合理分工、与人交流,倾听发言等等,这些正是老师希望他们学习和掌握的,可以看到:许多平时并不合群的学生在交流中也很活跃,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目标,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他们知道,这时候他们不再只是代表自己,而是小组中的1员,他们会积极的为了整个小组的荣誉而团结在1起,而在获得肯定和表扬后那种由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是那样的珍贵,学生会因此激发起更大的学习兴趣,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学习中去。这样的教学效果正是我们每个教师所追求的。   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学生人人是可造之材,只要引导正确,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价值,这节课上很多方法是那些中差生提供的,他们虽然在计算、表达、理解上有1定的问题,但他们生活经验并不缺少,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想出巧妙的方法他们1样出色,教师在此时趁热打铁的教育将是的契机了。   当然,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课堂纪律和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和独立思考,全部参与和个体培养等等的关系处理,都给我提出了课题,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扬长避短,日趋进步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素材。 ;。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