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三峡之秋》教案范文【三篇】,高二上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及原文
1、教科版小学5年级下册语文《3峡之秋》教案范文【3篇】
。
2、高2上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及原文
《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6单元的第2篇课文,主要记述了1段孟子与梁慧王关于“民不加多”的讨论。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范文及原文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2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氏颂教学目的 1.解释并翻译文中的关键词句,疏通文意,背诵全文,积累文言基本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梳理孟子与梁惠王对话的层次,分析孟子运用的论辩手法,感受其中蕴涵的思想魅力。 3.探究孟子雄辩特色背后的人格因素、社会理想中的精神底蕴,了解其“大丈夫”人格的追求,提升精神境界。 4.合作探究孟子及其学说受到冷落的历史原因,拓宽阅读视野,培养探究意识,获得人生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 “5十步笑百步”这1比喻的推理过程 教学时数: 两课时 说教学步骤: 第1课时
1、了解孟子
2、在诵读的过程中检查课前预习, 第1 读通 能读准字音、解释文中的字词句。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字词句方面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1找1学生读难读的字词 2.解释加点词语3翻译句子 第2 读懂 这篇文章是孟子和梁惠王的1次对话,换1种方式来读,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1个扮演梁惠王,另1个扮演孟子。 注意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读出感情(注意重音、语速、语气、语调和断句)
3、深入理解,说说梁惠王是怎样的1位君王。 明确:梁惠王穷兵黩武,高高在上,急功近利,他并不关心民生疾苦,却自以为用心治国,感觉良好,很有些自负、傲慢和糊涂。他与孟子的谈话,与其说是寻找解除困惑的答案,不如说是宣泄不满和牢骚。
4、面对这样1位君王,孟子是怎样1步步去说服他的? 明确:第1步:讲故事,巧妙设喻,欲擒故纵,让对方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主张。第2步:绘蓝图,排比铺陈,宣扬仁政,描绘1幅百姓殷富安定的图景。第3步:作回答,现实场景,击中要害,犀利的词句和浩然正气让对方无从躲闪。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具体分析“5十步笑百步”这1比喻的推理过程、两幅王道图景、最后批评梁惠王的“罪岁”。
5、布置作业。 本文是对话体,由孟子与梁惠王的问答组成。在下列空白位置上为梁惠王各设计1句话,表现梁惠王论辩时的心理活动,并说明理由。 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课时
1、学生合作,讨论完成上节课作业。 旁纳 明确:1.可以添加“寡人愿闻其详”之类的话。理由:通过“5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使梁惠王意识到5十步与百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他也许不会就此承认自运核没己治国的“尽心”与邻国之君1样,他还希望对方作出具体的解释。 2.可以添加“何也”之类的话。理由:孟子用各种符合仁政的做法的诱人的结果(“养生丧死无憾”)引出他的“王道”主张,但到底什么是“王道”还不是很清楚,对方还需要从正面加以阐发。 3.可以添加“先生所言有理,然百姓之多寡究竟是何原因”之类的话。理由:孟子的“王道”乐土“、仁政”美景,固然有感染力,能打动梁惠王,也暗含着对梁惠王开头的困惑的解答,但对梁惠王这样感觉良好而又颟顸昏庸的君王,还必须旗帜鲜明地给出具体解答,促其醒悟。 通过这些合理添加的话,我们能体会出梁惠王当时从迷惑不解到若有所悟,从不满沮丧到受到触动不得不考虑的复杂心态,也感受到孟子论辩的强烈效果。
2、孟子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论辩效果? 明确:1.善于揣摩对方的心理,把握情势,巧设陷阱,诱使对方入彀。 2.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形象化,产生了神奇的论辩效果。 3.语言上多用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锋芒毕露,犀利明快。 4.具有特立独行、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精神。
3、你估计梁惠王会不会接受孟子的主张?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投影《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4》中的有关资料,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明孟子当时的处境和遭遇。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3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7篇。
4、诵读领悟。 齐读文中“不违农时……未之有也”这1部分内容。
5、这幅社会图景让你有什么感觉?它有什么特点?表现出孟子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1.给人1种富足、快乐、安详、美好的感觉。统治者役民以时,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加之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乐融融。 2.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天下为己任。”同情人民的苦难。救民于水火的抱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百折不挠。坚定执著。勇于担当、经世济民的情操。“大丈夫”的人格和精神……
6、齐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和思想之美。 高2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5十步而后止。以5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5亩之宅,树之以桑,5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7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7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高2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1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5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5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1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1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4寸[合现在2寸7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5亩(5亩:合现在1亩2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5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豚:小猪。彘:大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7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7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1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高2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段解 ·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5~7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简要分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1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研讨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1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1。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1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7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全文可分为3个部分。 第1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1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5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第2部分(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1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5十步笑百步,则如何”的反问,进1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句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5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2部分过渡到第3部分。 第3部分(第5-7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5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3组排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3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3组排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作者在这里把3层意思、3方面的内容紧紧联系在1起,并把“使民加多”的问题跟行王道紧密联系起来。 第6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这1段,孟子进1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5亩之宅,树之以桑,5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7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3组排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3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3种措施与上文的3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1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作者在这里连用4组排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1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7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应。 第7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前两段已经把行王道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这1段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1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后两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不归罪于年岁,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才能使他们归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1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的1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5十步”的区别。 第3,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5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 不仅如此,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1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写作上体现出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 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词丰笔活,理足气盛。 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3、桑叶茶制作方法教案?
桑叶茶最好选择晚秋的桑叶,桑叶茶的制作方法包括采叶、清洗、装笼、蒸青、揉搓、干燥、过筛和包装等过程。桑叶茶的制作方法具体为:
1、采叶:选择桑叶,以采晚秋桑树中上部无污染、无病虫害的叶片为好,以9月份较好。采叶时候要处理桑叶的叶柄,将老嫩的桑叶分开处理,这样方便分类。
2、清洗:将采好的桑叶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在室内阴干至无水滴为止,将已去叶柄的桑叶叠成8-12层厚,切成长1厘米,宽0.3-0.5厘米的条叶。
3、装笼:桑叶切好后要装笼,即要将切好的桑叶装入蒸笼里,不过要注意不能将粘贴在1起,厚度在5-7厘米之间,以能均匀受蒸为宜。
4、蒸青:将放入蒸笼里的桑叶,用水蒸气蒸5分钟左右,以桑叶软熟保持鲜绿为好。
5、揉搓:待桑叶摊凉后,用手在木板上沿1个方向摊滚,使叶形大致卷曲,叶汁溢出粘附在叶面上,手搓有润滑感即可。
6、干燥:将揉搓好的桑叶进行干燥,可以放入热锅中不停地翻动蒸干水分。
7、过筛:将制成的桑叶茶迅速倒入干净的容器内(不要用塑料容器)摊凉,冷却后用适当的筛子筛去过细的碎末。
8、包装:将筛好的干桑茶,按色、形、味进行分级包装。
4、幼儿园大班体育课教案射太阳
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积极感受故事中的语言艺术,并尝试运用。
2.会按图意和页码的顺序阅读多页的图书,在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网的发展过程中理解故事内容。
3.喜欢听中国神话故事,喜欢勇敢、关心别人的后羿形象。
准备:
1.幼儿已了解太阳的作用以及与人们生存的关系。
2.人手1本《后羿射日》的故事书、故事中人物的形象图片。
活动过程:、
1.交流对太阳的已有经验,引发倾听故事的兴趣。
★指导语:
1、太阳有什么用处?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2、天上有几个太阳,如果是十个太阳会怎么样?
2.在人物和事网的关系中理解故事内容。
(1)观察故事中人物的不同形象,激发阅读的兴趣。
★指导语:看看这些图片上都是谁?在这本书里,他们发生了1网什么事呢?我们仔细看1看。(2)自由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3)在交流的过程中,进1步理解故事的内容。
3.完整地欣赏、讲述故事。
(1)完整地欣赏故事。(2)尝试和同伴讲述故事。
(3)讨论:你喜欢后羿吗?为什么?
活动延伸:幼儿制作道具进行表演,幼儿用植物做阳光方面的科学试验。
资料链接:后羿射日
很久以前,东海外的1个峡谷里有1棵高几千丈、粗1千多米的桑树。树上住着十只金鸟,它们是天帝的儿子,有3只脚。因为它们的身体会散出极大的热量,所以天帝规定每天只能有1只金鸟飞到桑树项上,用身体的热量给世界带来光明和温暖,使动植物得到生长。
开始的时候,十只金鸟都能遵守规定,轮流到桑树顶上去。后来,金鸟们发现在桑树顶上海阔天空,心情舒畅,而桑树下的峡谷太窄太深,让人感到气闷。因此,谁也不愿呆在下面,大家都争着天天要到桑树顶上去。争来争去,谁也不肯让步。最后,它们干脆1起飞上了桑树顶。
十只金鸟1起出现在天空,散发出了巨大的热量,地上的庄稼烤焦了,树叶烤黄了,石头爆裂了,河水烧沸了,许多人都被烧伤了,甚至被蒸死了、烤焦了。活着的人只好逃到深深的国洞里,晚上才敢爬出国洞,到河边、国林去捡1些白天被煮死的鱼虾、被烤死的禽兽当食物,勉强填饱肚子。由于地上的热量还未散掉,有的人1出洞就热死了。如果碰上出来找食物的野兽和怪物,有些人就会变成它们的食物。
有1个叫后羿的天神,看见人间在遭殃,就去劝金鸟按规定轮流出来。金鸟们不但不听,反而发了脾气,1齐扇动翅膀,散发出更大的热量,使得大地上有好几处国林起火,好几座高国崩裂。后羿赶紧去找天帝,天帝让后羿传旨,命令金鸟们遵守规定,退回树下。后羿向金鸟们宣读过天帝的圣旨后,金鸟们纷纷飞过来向后羿又抓又啄,大声叫骂。后羿只好回到天宫,把情况告诉了天帝。1些天神也纷纷支持后羿,要求惩罚金鸟们。天帝只好命令后羿去惩罚金鸟并下界辅助人们。
后羿是天神中勇敢的神箭手,接到天帝的圣旨后,他带上自己的弓箭,来到人间。他站在海边的高国顶上,对着天空大吼:“金鸟们听着,天帝让我命令你们赶快退下9个到峡中去,只留1个在桑树顶上。如果不听,今天1定要惩罚你们。”金鸟们听了,大声骂道:“我们是天帝的儿子,你敢惩罚我们?”后羿拿起弓箭,“嗖”地1声射出1箭,只听“当”的1声,空中坠下了1团火球,只剩下9团烈焰,空气立刻清凉了1些。
剩下的9只金鸟,看见死了1个兄弟,非常生气,1起猛扇翅膀,满天红光,热气腾腾,大地上惨叫声1片。后羿看到这种情况,非常气愤,“嗖——嗖——嗖——”1连射出8箭,空中又坠下了8只金鸟,只剩下1只金鸟。
大地顿时1片清凉,人们浑身舒畅,大声欢呼起来。剩下的1只金鸟,再也不敢胡来了,它每天按时爬到桑树顶上,完成自己的使命。人们因为它的辛勤劳动,不再叫它金鸟,而把它称为“太阳”。
后羿杀了天帝的9个儿子,为人们除了害,是人间的大英雄。
5、《桑树和枣树》学前班教案
设计背景
通过分类这节课,力图体现分类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让儿童体会到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通过分1分,看1看,注重培养儿童的操作能力,观察,判断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分类让学生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2,培养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重点难点
1按标准进行分类,并能说说什么是分类,2对不同物品分类,培养儿童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衣服,鞋子,书及作业本,瓶子,篮子,玩具狗。
活动过程
评价等级:
小朋友每6人1组,围成半圆形坐好,并在中间乱78糟地堆放着各种杂物衣服,鞋子、瓶子、小狗、书等
师;小朋友们,在我们这间教室堆放了好多东西,你们瞧都有哪些东西?
生;有小狗、书、衣服、还有鞋子、瓶子,篮子。
师;这些东西这样放在教室里,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鞋子、衣服、瓶子喝的放在1起不卫生。
师;你能给老师好的建议吗?
生; 应该把东西整理好。把同类放在1起。
师;今天我们1起来把这些东西收拾、整理、分类摆放好。
教师引导幼儿每组选择收拾1种物品,每组把东西1样1样地分类放好。
师 : 老师想看那位小朋友最能干,生兴趣很高,乐于参与。有序的上来捡本组物品。
让幼儿感受到分类的好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老师觉得每组分得都好,很整齐、很漂亮。
教学反思
在上节课分类学习中,孩子们对分类的内容已经掌握,我也做了1些提示,所以在每组捡物品当中,进行得非常顺畅。
开始教师就把东西乱78糟地丢在教室中间,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杂乱无章的生活,即不美观、又不卫生,这样孩子们就产生了收拾的欲望。在收拾当中要按秩序有条有理,物品要按分类的摆放收拾。
这节课较好的体现了理念。同样的东西,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分类、整理方法体现了动手能力、交流合作的良好行为习惯,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念,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
6、《桑树和枣树》学前班教案
设计背景
通过分类这节课,力图体现分类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让儿童体会到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通过分1分,看1看,注重培养儿童的操作能力,观察,判断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分类让学生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2,培养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重点难点
1按标准进行分类,并能说说什么是分类,2对不同物品分类,培养儿童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衣服,鞋子,书及作业本,瓶子,篮子,玩具狗。
活动过程
评价等级:
小朋友每6人1组,围成半圆形坐好,并在中间乱78糟地堆放着各种杂物衣服,鞋子、瓶子、小狗、书等
师;小朋友们,在我们这间教室堆放了好多东西,你们瞧都有哪些东西?
生;有小狗、书、衣服、还有鞋子、瓶子,篮子。
师;这些东西这样放在教室里,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鞋子、衣服、瓶子喝的放在1起不卫生。
师;你能给老师好的建议吗?
生; 应该把东西整理好。把同类放在1起。
师;今天我们1起来把这些东西收拾、整理、分类摆放好。
教师引导幼儿每组选择收拾1种物品,每组把东西1样1样地分类放好。
师 : 老师想看那位小朋友最能干,生兴趣很高,乐于参与。有序的上来捡本组物品。
让幼儿感受到分类的好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老师觉得每组分得都好,很整齐、很漂亮。
教学反思
在上节课分类学习中,孩子们对分类的内容已经掌握,我也做了1些提示,所以在每组捡物品当中,进行得非常顺畅。
开始教师就把东西乱78糟地丢在教室中间,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杂乱无章的生活,即不美观、又不卫生,这样孩子们就产生了收拾的欲望。在收拾当中要按秩序有条有理,物品要按分类的摆放收拾。
这节课较好的体现了理念。同样的东西,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分类、整理方法体现了动手能力、交流合作的良好行为习惯,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念,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