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古诗秋风引教案,幼儿园阅读识字《山水画》的教案
1、幼儿园小班古诗秋风引教案
秋风引作者: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1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1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1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1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1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诗意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背景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1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2、幼儿园阅读识字《山水画》的教案
1、先让学生看利用多媒体图片结合轻松音乐来导入中国山水画的欣赏课题,了解画家创作激情。
2、带着问题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国画。
1、什么是中国画
2、中国画有那些类型?
3、你了解中国山水画有多少?
3、国画,又称“中国画”,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4、了解中国画是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1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依照中华名族特有的审美趋向及因此而产生的艺术手法而创作。
5、中国画有那些类型? 中国画的“画分3科”,人物、花鸟、山水,表面上是以题材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1种观念和思想。所谓“画分3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3个方面: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1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3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是深沉或是豪放,是乐观或是悲伤。再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作者的身世、创。
3、幼儿园到猫头鹰家做客教案说课稿 求
《让猫头鹰好好睡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小学语文第3册第9课《让猫头鹰好好睡觉》。
1、说教材 《让猫头鹰好好睡觉》是本册第2单元的第3篇课文,该单元是围绕科技环保这1专题编写的。本课则是1篇小朋友非常喜欢的童话故事,故事主要介绍了猫头鹰的生活习性,告诉了小朋友猫头鹰是捉田鼠的能手,是人类的朋友。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第1学段目标要求,教学重点应落实到识字、写字和读。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认识12个生字,学会8个生字,同时,通过读,让学生明白我们应该关心爱护小动物,懂得关心他人,相互理解的道理。
2、说学情 喜欢读童话、听故事是每1个孩子的特点。教材收编这篇课文正好满足了这1年龄段孩子的愿望,他们1定会非常感兴趣地去阅读并能从优美、有趣的文字中体会到关心他人、相互理解的道理。
3、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
3、了解猫头鹰的生活习性,教育学生要学会关心他人,相互理解。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新课标指出:低年级应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并逐步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小黄莺的心理变化,懂得要关心他人,相互理解的道理.
4、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3种教法: 1.分角色朗读法。新课标强调“读”,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文中对话多,语言也很有特色,因此我主要采用 “分角色朗读”。做到“1法为主,多法并施.”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我设计了两组课件,帮助孩子直观了解猫头鹰的生活习性,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 3.鼓励欣赏法。老师的点评将鼓励欣赏贯穿始终,从而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希望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增强孩子学习的信心。 同时,在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了两种学法的指导:
1、自主学习法。
2、合作学习法。
5、说教学程序 (1)动画激趣引课题 第1组课件展示(森林里,小黄莺,山雀,小百灵---他们早就起床了,在林间欢快地飞舞,歌唱;只有猫头鹰还在不远处呼呼大睡----) 老师设疑:猫头鹰大白天还在睡觉,为什么不叫醒他,反而让他“好好睡”?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动画”能很快抓住孩子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悬念,有强烈探知的欲望。 (2)情感朗读,趣味识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戴红帽的生字多读几遍。( 让学生圈出生字,自主探究,为后面识字教学奠定基础。) 2.做连字成词的找朋友游戏( 在游戏中巩固生字,激发兴趣,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3.教师鼓励试读课文中的难句子。采用多种方式检查自读情况。 4. 再读课文:你喜欢这个童话故事吗?把你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 ( 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感受阅读的乐趣。) (3)合作交流,精读感悟 整个这1环节我的设计主要围绕“课文中的小动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这1话题展开学习,让学生自由地把读后的看法和感情表达出来。先说给同桌听,再告诉全班同学。( 我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交流: 1.有的孩子说喜欢老黄莺。 抓重点词语“急”“轻声叫”体会老黄莺关心他人的品质。板书:关心他人。 2. 有的孩子说喜欢猫头鹰. 此时展示猫头鹰夜歼田鼠的课件,(质疑):猫头鹰为什么白天睡觉?让孩子边读边勾画相关的句子。学着勾画圈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板书:保护庄稼 ) 同时用“保护”1词练习说话,学以致用。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如果鸟儿们继续唱歌会产生什么后果? (力求培养孩子积极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这是新课标低段口语交际的目标之1。) 其中,重点指导这段话里3个生字:“消,灭,班 ”。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感受字的形体美。 3. 有的孩子说喜欢小黄莺。 教学时,抓住动物的动作、神态体会小黄莺的性格特征。( 板书:活泼,懂事 ) 这几段以读代讲,先自由练读,再加上动作,带上表情在小组里分角色读,然后抽读,评议。 4.最后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小黄莺心理变化的过程。 这1环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拓展实践,情感升华 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拓展活动共设计了3种形式:。
4、幼儿园古诗莲花坞教案大全
《莲花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 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前言】 《莲花坞》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1首5言绝句。这首诗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从景物中写出了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前两句写采莲少女的辛勤劳动,后两句点出采莲人的生活乐趣,笔调轻松自然,语言平淡朴素。 【注释】
1、坞:这里指在水边建造的停船用的地方
2、洲:水中的陆地
3、篙:撑船用的工具 【翻译】 天天去采摘莲子,只因路途遥远,所以常常傍晚才回来。竹篙撑水的时候不要溅起水波,只怕沾湿了我那像红莲1样的衣服。 【鉴赏】 日日采莲劳作,天天早出晚归,这是十分辛苦的工作,然而诗中的采莲人自有他们的生活乐趣。“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采莲人对莲花的珍爱与怜惜,同时也表明他们热爱平常生活、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操。诗中流淌的是诗人悠然的闲情逸致。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9年(721年)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2十2年张9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9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2十4年 (736)张9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9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开元2十5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1方面对当时的**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1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1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墅,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5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5、幼儿园小班古诗秋风引教案
秋风引 作者: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1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1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1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1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1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诗意 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背景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1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